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1的文章

先審後播?NCC?:內容監管與言論自由

  前言 在先前談過的 無職轉生 爭議,在中國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尤其是 bilibili( 簡稱 B 站 ) 這個影音串流網站,許多人檢舉其上所謂 " 不當內容 " 。這樣的風波也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在今年 3 月 16 日,中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 起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範圍不只限定於 B 站,而是包含了大部分的內容製播,這也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制定正式的廣播電視法。 為何需要內容監管 ? 現代媒體影響力增強,就算是民主國家,也會著手制訂管制媒體的法律。但這樣對內容進行控管是否合理 ? 新聞自由或言論自由並不是一項可以無限上綱的權利,需透過適當的規範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國家會制訂相關監管的法律,在針對媒體與內容製播的方面,其可能包含對於假新聞的打擊、媒體近用權的維持、未成年人的保護機制等等,這些規範都可能涉及對內容的審查。例如 NCC 駁回 中天新聞台 的換照,其理由是 中天 多次違規,而內控機制失靈,持有人介入新聞製播等因素。由於今日的主題並非 中天 換照一事,所與關於其政治因素介入,檢驗標準明確性等問題,先暫且不提。 內容監管是否合理 ? 今日先將問題聚焦在 : 政府對內容進行監管是否合理 ? 在現況下,多數國家的媒體有所謂的「媒體自律」的概念,例如會成立自律委員會保持新聞製播的品質,這樣的機制是在保持媒體自主性與獨立性的前提下,對媒體影響的監督機制。但媒體自律在本質上依然是媒體倫理的一環,其約束力並不一定,也因此國家有時會透過法律、主管機關等方式,對其進行內容監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的作法 中國政府是如何進行監管的呢 ? 先從中國政府對內容管制的作法原則說起,這邊以 广电剧总局部署调度重点题材电视剧播出工作 為例,其中提及的加強劇目管理,「 ... 剧目要严格落实播前审查,重播重审制度。」,那麼問題就是什麼樣的內容會通過審查,此時就要回到 广播电视法 的相關規範。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相較其他國家有些不太一樣的地方。首先是價值觀被訂定在法律中,總則提及「 ...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制定本法 」,因此在對內容進行監管時, 可以依照政府所訂定的價值觀進行審查,而媒體串聯不同意見聲音的功能被消除了。 而政...

非人道研究:研究倫理與學術價值是否掛勾?

#讀書會   引子 在二戰期間,許多國家嘗試了非人道實驗,這些實驗無一不違反了研究倫理,理應被譴責。然而,有些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例如納粹德國在戰爭期間,將處死的政治犯、猶太人、吉普賽人等等,送進實驗室,最後產出了數一數二精良的解剖學圖集。這樣的情況就顯得有些尷尬了,究竟在現在,知曉了這本圖集背後的血腥,我們該肯定他的學術價值嗎 ? 研究倫理是什麼 ? 又為何重要 ? 研究倫理所包含的面向廣泛,規範了做研究時那些該做哪些不能做,而本討論主要聚焦於「受測者」。在研究中應該充分保護受測者,包含要事前告知實驗內容並取得同意,過程中尊重受測者等等,簡而言之即尊重受測者的「人權」。這樣的規範乃要避免任何人在實驗過程中受到傷害,避免非人道作為的產生,這也是研究倫理對於研究重要的其中一個因素。也因此只要是違反研究倫理的研究,無論最後的成功與否或是否具價值,研究者都會被認為是有「罪」的,也應被譴責。 了解研究倫理與其重要性,接下來是研究倫理與學術倫理的關係。以下以兩種論述說明。 研究倫理與學術價值不可脫鉤 : 違反研究倫理的研究不能具備學術價值 學術價值是正面評價 在這樣的論述中,肯定一份研究的學術價值即是肯定此研究的貢獻。這樣的評價背後可能隱含的是,因為肯定不正義的手段所取得的成果,默許 ( 或間接的肯定 ) 了手段的評價。 毒樹果實理論 這個理論中,在手段是 " 非法 " 的情形下,其取得的 " 證據 " 應該不被採用。以此為喻,我們譴責研究的過程因為沒有遵守研究倫理而不正義,那其成果的價值就不應該被我們所肯定。而向下延伸,他所達成的實用價值 ( 如前言提及的圖集 ) 就不應被我們所採用。 總結而言,在這個論述中,手段與成果視作一個整體,或者成果被視為手段的延伸,在學術價值是正向評價的前提下,給予成果一個學術價值是不可行的,因為會間接給予手段評價,與研究倫理的評價系統產生矛盾。 研究倫理與學術價值可獨立判斷 : 違反研究倫理的研究可能具備學術價值 學術價值是客觀狀態 一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正確即是正確、錯誤即是錯誤,其價值的產生並非評價而是事實狀態。以開頭所述的解剖集為例,醫學上仍然會使用他,他這樣的實用價值就是對價值的一個體現。換言之,如果一個...

imagine

  世界原點     一聲如落葉觸及水面的聲音,在虛無的空間響起。 「看來是成功了呢」旅者輕聲說道,並從眼神裡露出一絲雀躍。   放眼望去,此處看似空無一物,但緩緩地,地面浮現出了數個光點,慢慢地,聚集成一條道路。而在光路的末端,一扇沉重的木門豎立著。 木門看上去十分沉重,上頭的紅漆有些剝落,給人一種難以言喻的時代感。聽他人說過,這扇門 被往來的人們稱做 : 追憶之門   旅者緩緩地走著光路。每踩一下光點,光點就如水一般緩緩散開,隨後又聚集 於 腳下。   即便如此,旅者 的每一步 仍如走在堅硬的石子路上 一般 ,踏著輕快的腳步前進。但當他觸碰到木門時,腦中閃過了無數的回憶片段,使他感到一絲哀愁。 「追憶之門,原來如此,不知道這道門請回了多少思鄉的過客呢 ? 」旅者對木門說著,並輕輕地推開了它。出乎意料的是,門沒有因為施力而打開,反而碎裂成一片片的木屑。而這些木屑,卻沒有飄落,反而向上揚起,並發散出星辰般的光芒。   霎時間,地上的光點像受到指令,突然向外四散,並照耀了原本虛無的空間。 這裡,盡是旅者未曾見過的事物,除了,熙來攘往的旅人們。旅人們長相各異, 身形或胖或瘦,或高或矮,亦有些看似不是人類的生物,又或者不是生命。   旅者向前一看,發現地上豎立了一張告示牌。跟木門不同,告示牌充滿科技感。無框玻璃螢幕,中央的文字以電子投影的方式顯示在螢幕上。 「歡迎,歡迎來到世界原點」   旅人轉頭看了看四周,發現原本虛無的空間已被高科技產物填滿,而自己的視野中出現了類似於 VR 遊戲中的 UI 介面。一時間出現了許多新穎的科技產品,使旅人有些措手不及。   突然間,簡訊的聲音傳入旅人腦中,一張像通訊軟體的圖示也應聲跳出 , 旅人輕輕的觸碰浮在空的圖示,開啟了一個對話框。 「看來軟體的用法大同小異呢。」旅人輕聲笑道,先前對高科技的陌生感一掃 而空。在對話框中,冒出了個機器人的頭像,並寫道 : 「歡迎使用 Imagine Conact 通訊服務,簡稱 IC 通訊。有一則訊息,標題為 : 〔新進旅客說明及輔導〕。」旅者看了看視野右下角,確實出現了未開封信件的圖示,於是將它點開。 「我是 (0 、 0) 場域客服 ...

價值觀與教育:〈台灣通史序〉的存與廢

  背景 在國文課本選文時,有一項歷年來被選入的課文被換下。 台灣通史序 在我們的課本中替換成了 鹿港乘桴記 挖好綠喔 。雖說被換下,其依然現身在補充文選之中 ( 亦即段考範圍之中 ) , 而身為面對變動的一 屆白老鼠,我們多了個機會探討,台灣通史序的刪除,其原因乃至其背後所代表的意涵。 對於刪除與否,我想要把他歸結於政策性的命題,因此就要觀察這篇文章作為課文的利 ( 所能帶來的價值或效用 ) 以及留存的害 ( 作為課文可能的問題 ) 。 作為教材 首先便是要了解,為何 台灣通史序 被選作教材。依據補充文選的選文說明 : 「閱讀本文。除可認識序跋體文章的特質、學習多樣修辭技巧及了解史書的意義外,更可激發對台灣鄉土的認識與使命感。」將這些原因拆分為三個層次 :1. 國學基本技巧 2. 賦予「史」的意義 3. 激發台灣鄉土史觀。在閱讀全文後,認為其最有價值也最具爭議的是 2.3. 的部分,反而作為序跋體的範文或排比句的欣賞,在程度上有許多文章可以取而代之。因此 台灣通史序 被選為課文最大的亮點依然是作為史書,序中鋪陳「史」的價值與重要,對於「不知道學歷史要幹嘛」的現代仍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性;而身為日治時期呼告台灣人意識的史書,其「發揚種性」所帶來對於台灣鄉土意識的建立自然是強力的,但這也同時衍伸出了其可能的問題—漢人本位史觀。 作為史書 以多元史觀的視角, 台灣通史 最大的問題就是忽略的原住民、史前文化等視角,直接從荷治的 開闢記 書寫;在喚起台灣人意識中,也把台灣人的「先民」視作渡海來台的漢人,開發一座荒島。這樣的視角到了現代便為人所批評,認為這樣的史觀本質上是漢人本位史觀,在著作時將其定位在漢文化的守護者,卻忽略了從原住民的視角來看反成了侵略者。因此就會質疑 台灣通史 作為史書的適當性,是否也成為文章中所稱「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那樣不完備的舊史,更不提可能的杜撰、納採街訪傳說。而如果作為史書他是有缺失的,其作為教材的重要性是否會有其問題 ? 甚至更進一步造成問題 ? 視角的盲區 一個教材的選文,反映出教育希望形塑下一代人如何的樣貌。 台灣通史 呈現出的漢本位史觀在現代中,他有可能在「激發對台灣鄉土」的途中留下了一些視角的盲區,這樣的盲區無論是對於原民結構的加固或深化,抑或對台灣這塊土的歧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