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1的文章

image

 盧德旅社      旅人展開地圖,圖中呈現了一個說不上大的湖畔小鎮,小鎮的周圍簡單的標示著湖、森林之類的圖示,小鎮中幾處標示著「入口」,亦有著鐘塔、教堂之類的地標。旅人比對了下指北針與相對位置,確定自己大致位置,便著手往中央廣場出發。      轉入較大的道路,石子路漸漸的被替換成了石板與石片,道路兩旁用石墩製成護欄,路旁也出現了粗模花崗岩製成的人行道。不同於方才小徑的稀疏路人,路上開始出現馬車、腳踏車等交通工具,路旁的店家則逐一揭開帆布,底下的手工藝品整齊地陳列在木製貨架上。      走進方才遙望的廣場,中心是一個頗具規模的噴泉,羅馬式的雕像安置在噴泉中央,只可惜旅人認不出雕像是何人。泉水從雕像手持的大理石水瓶與基座四周汩汩流出,水池中閃耀著或金或銀的反光,似乎是某些硬幣沉於其中。水池周邊,或持書靜讀、或結伴談天、或與稚童嬉戲,遠處有幾名持著里拉琴與蕭姆管的樂手演奏著,略西方則有數人圍繞著略為高起的石階地,詩人站在其上吟詠著詩歌篇章。旅人環視整個中央廣場,內心一股不知名的喜悅油然而生,閉上眼,感受著風徐徐的過手臂,樂音流淌在空氣中,被流動的閒談聲一同帶進耳中。「到了」旅人輕輕地說著。再次拿起地圖,確定了盧德旅社的位置,看向店家的招牌,清一色是鐵製或銅製的圖案標示,幾個用文字描寫的招牌則以拉丁文呈現,旅人此時感到些許驚訝,仔細聽了些入的對談內容,依然是義大利語、法語、英語等方言。旅人笑了笑「果然不會那個輕易就重生吧」,話雖如此,旅人還是有一絲焦慮,他並不懂得拉丁文,循著地圖上的位置與門口懸掛的,類似於床鋪圖樣的招牌,旅人推開大門。

淺談民主:民主從何而來,而又往何去?(下篇)

  # 讀書會 上週我們談到民主制度產生與被執行的幾種「目的」,並且稍微思考了這兩種立論在多元與主流的拉扯中會怎麼樣闡述,今天將先回到一個較為基礎、原則性的討論:政府的合法 / 正當性來源,進以了解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存在著什麼樣的異同,並以此延伸看看整府在處理議題時,會站上什麼樣的角度與產生甚麼樣的作為,而作為人民又個如何評價這些做法。 正當性來源 合法性與正當性 首先要了解一下何謂合法性 (legality) ,而甚麼又是正當性 (legitimacy) 。兩者雖然都是政府統治權的基礎,但還是有些許的不同:合法性是法治社會的行政原則,要求政府要消極的法律優位原則或積極的法律保留原則;而正當性的含意就相對廣泛而基礎了,就算是古老的帝制時代也需要具備正當性,當時的正當性基礎可能是來自「君權神授」或者「天命靡常 」等方式,購過與一個超自然 / 超現實的方式連結統治權。而到現代,民主制度下的正當性基礎 奠基於人民,但對於其具體的 " 授權 " 方式, 又有許多的面向,其下一一說明。 自然狀態與授權程度 關於自然狀態的討論,往往是社會體制建構討論的基礎。自然狀態指的是,在這會組織尚未形成之前,每個人處於獨立自主的狀態,此情境下人與人會發生怎麼樣的互動,而根據互動的形式,則會產生不一樣的社會制度 / 政府組織,用以防範自然狀態下的弊端或保全某項價值。 霍布斯的自然狀態 在霍布斯對於自然狀態的論述中,人與人呈現「戰爭狀態」,每個人互相廝殺,最後形成弱肉強食的社會互動。因此,為了避免人與人之間互相傷害的狀況,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政府,而其正當性來源便自於人民為了避免受到傷害所向上授權的權力,政府得到人民原先的權力成為統治權,以此遏制人類 " 惡 " 作為的產生。而在這樣的論述之中,人一開始處於戰爭狀態,連生命權都受到威脅,所以授權的權利是 " 全部的 " 權,也就是包含生命、財產、自由等現在認為政府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政府可以透過上述權利的限制或剝奪以控制社會中惡的產生 ( 另一方面來說,控制社會秩序 ) 。 洛克的自然狀態與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洛克對自然狀態的想像就相對溫和許多,他認為自然狀態中人本來是獨立平和的狀態,不互相干涉與互動,...

淺談民主:民主從何而來,而又往何去?

  # 讀書會 前言      身處相對民主的台灣,民主對我們說,常被比喻為空氣,稀鬆平常而無比重要。但民主真如同我們想像的那般美好嗎?今天將會從民主的淵源開始,探討看看民主的存在是否乃追求某種崇高價值,而「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是否完善其使命?對於人敏與政府來說,又抱持著什麼樣的想像?最終,基於民主可能的弊端與所帶來的價值,民主該何去何從? 為何民主?      對於民主制度的第一個提問,便是「我們為何要選擇民主?」,綜觀歷史長河,政治制度不勝枚舉,我們從中選擇民主的原因是甚麼?是因為某種價值的追求?抑或——民主本身就具備我們所嚮往的內在價值? 目的說      「 民主本身是目的,代表民主本身具備內在價值,不依託其他目的。 」,目的說告訴我們,我們不會何而民主,是因民主而民主,因為民主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被追求的價值。或許就是當代所稱呼的「民主價值」,但很可惜,我對這部分涉獵不深,民主價值是否就是最崇高的目的,抑或包含了其他價值的追求?我並不清楚,因此暫且略過不談。 手段說 民主制度,是一個為了追求某種更崇高的目的,所執行的手段。而民主如果是作為手段,那背後必然也有著某種目的 ( 只是這個目的不是 " 民主 ") ,而追求的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主形態與想像。這裡簡單舉兩種目的逕行論述: 效益論 民主是作為效益主義的一種體現形式。而所謂效益,指的是能促進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而民主制度在部分效益論者看來,比起其他制度更夠達成此一目的。 自由論 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其自主性應當被尊重,因此應被保有自由,行使自己的各項權利。而民主制度在現況下相對保障了一個人的自由,尊重其主體性。      基於兩種不同目的的追求,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同樣選擇民主制度,兩方在意的基礎卻不盡相同,因此我們等等將看到在幾種不同的議題與視角下,兩方展現出不同的立場與觀點。 公平或效率:多元聲音或主流民意?      在民主體制的架構下,依然有許多不同的政治體制,從較為人熟悉的內閣制、總統制,到菁英政治或審議民主等,不同的體制也會體現出不同...

夢,成長,小掃把:魔女宅急便

 前言 進入暑假後,開始有意識的看起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 ( 算是追尋逝去的童年? ) ,本周的作品是—— 魔女宅急便 。相對於上回的 神隱少女 ,因為名氣等等外在因素,一開始沒有特別抱有期待。出乎我所意料的是,或許是因為裡頭所展係的故事、所遇到問題、所探討的事物,離我相對接近的緣故,有感而發,於是有了今天的週記。 成長、失落、與重拾 人逐漸成長、向外探索。 而迷茫,迷失,探問自己是誰。 而重拾,為自己的存在寫下註腳。 13 歲的出走 在魔女的傳統, 13 歲的魔女離開家中,尋覓一處居處,獨當一面。琪琪在面對的這個人生關頭,所表現的是興奮期待,對這個世界探索的渴望;對即將到來的壯遊感到雀躍;對自己理想藍圖的實踐,——或許總歸來說,是一種對成長的迫不及待。垂髫進入 束髮、及笄之年,我們或多或少,以不同形式,期待著成長的來臨,體驗著成長的滋味。如果鏡頭拍攝著,這個時候應當要把畫面放遠:瞭望這個世界,未知的旅途在眼前展開,乘載著不同的潛能與可能性,特寫一個自信的笑容與第一個步伐。是個令人感到神清氣爽,屬於小小少年少女的開幕式。 琪琪的父母,聽到琪琪突然改變計畫,沒有出言訓斥、阻饒,取而代之的是叮嚀、重視。離家,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道關頭,但在魔女一家,傳統所提供的儀式與時限,反而給予了一道依歸。出走,不代表全然的斷絕關係,反而有傳承的味道。「安定之後記得寫信回來」「能夠胸有成竹的回去真令人高興」,小孩與父母、與土地,在向外探索之時,也逐漸發展成不同樣貌 城市   隨著火車前行,到達心中理想之地。人生總會夢想著某些事物,或大或小,隨著對世界的探索,逐漸履行逐漸理解。但在此時,環境、或社會、或世界,總冷不防的潑上一桶冷水。琪琪來到心中所念的海濱城市,但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   童稚的夢,有時很美,但觸及現實,便是反問的開始。並不是現實很骨感之類的話語,而是夢的成長——我是誰,我將去何方?   城市的人不認識魔女,琪琪不認識這座城市。從琪琪的眼中放去,以往所構築的世界觀被拆解了。「我會飛」是身為魔女的一個標籤,一個依歸,但在「城市」中,這樣的認同並不足夠。壯遊的旅程逐漸深入,除了對世界、向外的摸索,「我能夠做什麼?」,成長化做疑問,凝於故事之中,靜待進一步的追尋。 魔法   「你要做快遞阿」「對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