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以賴姓家族為主體考據竹崎一帶族群交互狀況
以父方家族戶籍資料為考據,發現嘉義郡竹崎莊一帶有一個大家族—邱家。當時竹崎大多田產都為邱家所有,也讓邱家逐漸富庶了起來,在家族開始擴張後,邱家透過招贅的方式,邱家姊妹分別招入蔡家與賴家,將菜性與賴姓納入大家族中,戶主也因此登記在邱家大姊上 ( 逝世後由妹妹接任戶長之位 ) 。 這樣的家族關係造就了許多與漢人家族的傳統作法不同的地方,首先是子女在決定姓氏時由約定的方式,而不是漢人家庭常見的從父姓,這樣分姓名在後續有一些影響,因為不同姓的關係,血緣關係較單薄的蔡家與賴家互動稀疏,甚至不是同住一棟家屋中 ( 實地訪查時房屋已經大半毀損,無法判斷房舍規模,只知在曾祖母代實有邱家與賴家同住 ) 。而在遺產繼承方面,因為姓名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分家,爺爺雖然在年紀上是長男,在要傳承田產時主要由姓邱的弟弟繼承,爺爺最後只拿到所居家屋一半的產權。在曾祖母離世後三家就較少互動了,其後繼承田產的叔父因為個性較為好賭,逐漸將田產變賣竭盡,三家也因此一個個離開竹崎往各地發展。經過去竹崎的實地探訪後發現現在已經沒有賴家熟識的親人在竹崎了。 聽到這樣的故事後,因為入贅以及之後的土地分割,一度懷疑這樣的狀態是不是漢人通婚平埔族的結果,考據竹崎郡史料發現族其位於「阿里山番租」收取範圍 ( 註 2) ,阿里山番為鄒族活動範圍與當地平埔族通婚逐漸形成,竹崎亦有留下鄒族聚落舊名,例如「竹崎鄉的舊社、新社坑和阿拔泉,便是鹿麻產社數度遷移所留下的地名。」 ( 註 3) ,但隨著清領時期漢人移入開墾,原住民活動範圍逐漸向東往山區進而離開竹崎 ( 註 4) 。現在竹崎一帶多已沒有家族認為自己是平埔族或鄒族後代,而戶籍資料亦顯示邱家、賴家、蔡家皆是閩南人 ( 福 ) ,所以先出初步排除這個可能性。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在戶籍資料中的姓名可以發現皇民化運動痕跡。在祖父母輩的最小兩位叔祖與姑婆,他們的名帶有濃厚的日本氣息,例如姑婆名 賴百合子 ,經過年份比對後發現「延續 昭和 11 年( 1936 )的「民風作興運動」,昭和 12 年( 1937 )起開始實施一系列「皇民化運動」」 ( 註 1) ,其中姓名方面就有所影響,而 身為三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