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2的文章

認知責任:陰謀論在認知與道德的不可行

動機      在上次談論真實 / 知識的環節中說道,我的立場是陰謀論存有問題,單純相信陰謀論也會有弊病;但在更久之前,又談及人信仰的自由與內涵,也因為信仰而真實。兩者的立場出現了矛盾:究竟,人可不可以自由地宣稱自己所信 / 所知? 什麼是陰謀論 ( conspiracy theory )      要討論陰謀論,首先得釐清其定義。 《牛津英語辭典》把陰謀論定義為「將已發生的事或現象視為因既得利益者在背後密謀而導致的一套理論。特別是認為某種隱蔽但有影響力的機構(通常具有政治動機和壓迫意圖)要對不明原因的事件負責」。      陰謀論具有幾種特性,首先,陰謀論的世界觀中,一切重大事件背後都會有個主因,而因持有善惡二元論,這個主因被具有影響力的某存在 ( 通常被描述為惡 ) 所壓抑,而大眾所看見的現實因此不真實。然而,其所提出的論述往往欠缺可證偽性 ( Falsifiability ) ,並依靠循環論證去證明自身的論述。同時,陰謀論所提出的證據通常效力不足,這點使陰謀論以雙重標準檢視證據,放大反對其論述之意見的缺失,而忽略自身的證據缺陷。與此之下,在有更具可能性的論述時,陰謀論者往往否定其說法,或者反對主流或權威性 ( 如科學家 ) 所提供的論述,並利用修辭技巧或認知偏誤的特性,跳脫論證程序去說服他人相信所持有的論點。 簡略說明完陰謀論的幾種論述,接下來將從上述幾種特性一一分析,到底陰謀論是如何運作,而我們如何評價其主張。 陰謀論與懷疑論、假新聞      首先比較的是陰謀論與懷疑論。先前曾在探討真實的環節中借用懷疑論的主張,此處就簡略說明:懷疑論是質疑我們所 " 擁有 " 的真實,我們現在所見所感所思等等究竟是否是真實的。相形之下,陰謀論有部分相似的特性,其否定主流或他者所持有的論述,並宣稱那些論述與證據是虛假的或經過汙染 ( 扭曲 ) 的,不同之處是懷疑論而後多走向的是空無一物的虛無,但陰謀論卻丟出自己的論述並引以為真,這樣的區別可能使前後立場產生矛盾,於是有後續證據檢驗的雙標問題,稍後再做討論。此外,懷疑論對證據虛假多訴諸於一個超然但邏輯上可能的存在,或歸因於感官侷限,但陰謀論多將此一虛假歸結於某個邪惡的上位...

單車記行:嘗試

 兩三年前的我看到這樣的行徑應該會覺得很荒謬吧。 童年——約略是國小——曾天真地說過,只要給我腳踏車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學測後的今天,終於有這個可能去嘗試這個狂言了。 前一晚在 instagram 弄了個投票,打算一路沿著四方位的某一向前行一整天。原本還害怕著投票率會比雄中選舉還糟糕,想不到意外蠻多迴響的,但也因此不能背信了呢。 制約 有時候真的會被自己的諾言搞死。 原先預計起早一點,就可以把寒假預定的每日社會學先做完再出發。現實是 8. 才從床上爬起,如果是洗漱完就出發倒是還好,但卻還是謎樣的堅持要先把社會學做完。妄想著可以 30 分鐘內做完,結果當然是 9. 半才出家門。 旅途還沒開始就先給了我啟示:有些東西要有彈性,沒有何謂必然或必須,不然我總有一天會被自己殺死。 山路 最後的結果是東方。 從區公所出發,先是到大樹區,在高屏溪畔決定是往北抑或往南。殊不知 186 的爬坡在出發就給了我重擊,對平常只有通勤才會騎車——或更甚,考前幾乎沒有騎車——的人來說,霎時間懷疑自己的體力該不會滑道比國小還差勁。路上幾乎沒有所謂景色,陪伴的是砂石車的隆隆作響與遠去的煙塵。很快地就將外套脫下了,滿身是汗的在坡道上升與滑落。下坡,任由重力拉扯的位移轉動能,壓低身軀,會有種在飛翔的錯覺,心境上倒是能一緩大腿繃緊的肌肉。不過還是平地比較適合我這種初心者,所以斷然往南,放棄旗山之類的更山處。 途中發現了許多住仁武許久卻不知道的地點,像是某座只能在某個角度瞧見的廢棄磚廠、幾乎沒人卻維護新穎的觀光農場,以及中科院。 舊鐵橋 是兒時常來騎腳踏車的地方,自己出現倒是第一次。 對於舊鐵橋的記憶是從停車場的路口,騎著有輔助輪的車,搖搖晃晃到大草坪,鋪開野餐墊就能度過一個下午。所以騎過停車場而未停下時時,以為自己騎過頭,到鐵路橋下時才發現,原來入口應當是這裡。沒有如過去躺臥草坪,只是借個廁所就將離去,沿著河堤車道,樹蔭提供了微風與鳥鳴,算是將方才沾染上的塵土洗淨一番——甚久沒有的——常放到了高雄陸橋下。 河堤車道在小時候,估計會騎上一個下午,走走停停,跟家人聊天之類。如今不到 30 分鐘就馳騁而過,不知是長大了?的確長大了。 高雄大橋 沒有想到騎車可以上大橋。 高屏溪是荒溪型河川,在這樣一個冬季,只...

從哲學出發:關於知識

# 哲學課筆札 寫完忘記發了(sad 前言 上週討論了關於客觀真實,今天將更貼近生活一些,我們所 " 知道 " 的東西,是真的嗎 ? 而我們又真的知道我們知道的東西嗎 ? 當我們說我們知道甚麼的時候,其實在哲學上有許多不同的層次,而我們常將其混為一談。今天就讓我們稍微釐清一下,關於知識 (knowledge) 。 知識 在傳統定義是上,知識是指有據的真實信仰 (justified true belief) ,此處有三個概念需咬解釋:有據的、真實、信仰。關於真實已經在上周談及,這邊先從信仰談起。 信仰 (belief) 信仰可以說是一種「對於斷言內容的相信態度」。 斷言 (assertion) 斷言是一個包含真值 (true value) 的表意行為,也就是說,一個斷言會聲明某件事的真、假。例如:「今年是 2022 年。」這是一個包含真值的敘述,表達了今年 " 是 "2022 年的是非判斷。值得注意的是,包含真值並不代表這個斷言一定為真,就像方才那句斷言,如果在 2022 看到,那就是真的,反之則否。 命題 (proposition) 與 對命題的態度 (propositional attitude) 命題簡言之是斷言的內容,斷言所想表達的意義。而前面提過,斷言算是一種表意行為,但給出斷言的人並不一定真的相信自己的命題。舉例來說,小孩因為怕被罵,跟爸媽說:「盤子不是我打破的。」這時候說話者自己也沒相信自己說的話,只是為了欺騙才給出斷言。 所以要構成信仰,除了要給出斷言,自己也必須相信其真實性。 有據的 (justified) 除了給出斷言,我們同樣要看斷言是依據甚麼才被給出。 給出斷言的理由,換言之,支持信仰的證據,有不少形成途徑,例如透過證言 (testimony) ,是基於某個權威或值得信任的說法來產生信仰,像是看到書上說甚麼或是專家說了甚麼;或者也可以基於個人經驗形成信仰,類似於所謂眼見為憑。 也就是說,對於知識,信仰的構成不能是無憑無據的,如果只是隨片猜測,並不能宣稱 " 知道 " 。 就傳統意義的知識來說,知識是不會錯的。我們平時說的錯誤知識,其實是指錯誤的信仰,是個人理解錯誤,只有在符合知識的要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