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出發:關於真實
動機 在過去曾經借《平穩世代的韋駄天們》淺淺的討論關於真實,但受限於能力,對於許多觀念的釐清與使用不甚精確,也僅止步於信仰 (belief) 層面。今天將試圖重新以哲學的角度,用更嚴謹的方式去討論何謂真實、如何建立,以及如何知曉 (know) 。 前言 本文將會嘗試理解幾個問題:首先,客觀的真實是否存在?而其與主觀的想像存在甚麼樣的區別? 其二,我們在邏輯上是否有可能去器及所謂客觀真實?又或者我們是否有效力的手段去建立一個真實? 最後,在確立真實後,我們如何確定我們知曉的是真實?在甚麼情境下我們可以宣稱我們確實知道某件事? 真實 直接對真實展開敘述或顯得有些空洞,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對於真實的質疑——懷疑論。 懷疑論 (skepticism) 懷疑論簡而言之是 質疑 我們是否能 確信 某種 真實 。例如,我們從夢中醒來,會認知方才的夢境是一種幻覺 (illusion) 而不真實,這種狀態比較接近區域懷疑 (local skepticism) ,懷疑某個特定狀態下的體驗之真實性。 將這種懷疑擴張到更大規模,對全域懷疑 (global skepticism) 而言,我們所見所感的 一切 都需要被質疑真實性,舉例而言,羅素曾提出一個假說:世界誕生於 5 分鐘前,而所有記憶與證明歷史的證據都是被精心設計的道具,因此,我們認知的一切都是騙局。 而出更深一層的激進懷疑論 (radical skepticism) ,主張一切所感都無法驗證,我們將永遠活在無法分辨的幻覺中。 面對懷疑論有幾種回應,其中的典型便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理性主義秉持的精神是,真實可以透過純理性的邏輯架構推導,透過正確的前提支持以及有效的演繹法,真實可以在邏輯上被確認必然,這邊讓我們來看看笛卡爾與他的名言: 我思故我在 。 為了避免錯誤的前提壞了整鍋粥,笛卡爾首先質疑一切所知,檢驗每一個信仰並只留下不可置否的,如此就能只持有正確的前提與結論。那在丟掉一切並懷疑時,有甚麼是可以被留下的呢?……是的,「懷疑」這件事本身會存在!而必須要有一個思想主體,懷疑才會成立。因此,懷疑 ( 或者說,思考 ) 代表必然有一個思想主體存在,我們無法 " 質疑 " 自我作為思想體的存在,因為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