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從哲學出發:關於真實

動機 在過去曾經借《平穩世代的韋駄天們》淺淺的討論關於真實,但受限於能力,對於許多觀念的釐清與使用不甚精確,也僅止步於信仰 (belief) 層面。今天將試圖重新以哲學的角度,用更嚴謹的方式去討論何謂真實、如何建立,以及如何知曉 (know) 。 前言 本文將會嘗試理解幾個問題:首先,客觀的真實是否存在?而其與主觀的想像存在甚麼樣的區別? 其二,我們在邏輯上是否有可能去器及所謂客觀真實?又或者我們是否有效力的手段去建立一個真實? 最後,在確立真實後,我們如何確定我們知曉的是真實?在甚麼情境下我們可以宣稱我們確實知道某件事? 真實 直接對真實展開敘述或顯得有些空洞,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對於真實的質疑——懷疑論。 懷疑論 (skepticism) 懷疑論簡而言之是 質疑 我們是否能 確信 某種 真實 。例如,我們從夢中醒來,會認知方才的夢境是一種幻覺 (illusion) 而不真實,這種狀態比較接近區域懷疑 (local skepticism) ,懷疑某個特定狀態下的體驗之真實性。 將這種懷疑擴張到更大規模,對全域懷疑 (global skepticism) 而言,我們所見所感的 一切 都需要被質疑真實性,舉例而言,羅素曾提出一個假說:世界誕生於 5 分鐘前,而所有記憶與證明歷史的證據都是被精心設計的道具,因此,我們認知的一切都是騙局。 而出更深一層的激進懷疑論 (radical skepticism) ,主張一切所感都無法驗證,我們將永遠活在無法分辨的幻覺中。 面對懷疑論有幾種回應,其中的典型便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 (rationalism) 理性主義秉持的精神是,真實可以透過純理性的邏輯架構推導,透過正確的前提支持以及有效的演繹法,真實可以在邏輯上被確認必然,這邊讓我們來看看笛卡爾與他的名言: 我思故我在 。 為了避免錯誤的前提壞了整鍋粥,笛卡爾首先質疑一切所知,檢驗每一個信仰並只留下不可置否的,如此就能只持有正確的前提與結論。那在丟掉一切並懷疑時,有甚麼是可以被留下的呢?……是的,「懷疑」這件事本身會存在!而必須要有一個思想主體,懷疑才會成立。因此,懷疑 ( 或者說,思考 ) 代表必然有一個思想主體存在,我們無法 " 質疑 " 自我作為思想體的存在,因為沒有...

雜談|學測 後 日談

       是的,學測結束了,而那隻沒有人了解的蟬,算是破土了嗎。 暑日      對於學測的焦慮——或許那時還稱不上是焦慮,更像一種義務感——是從暑假第一天開始倒數。秉著要跟會考一樣戰鬥的精神,做了一張考試範圍全表,看著滿的不合理的表格卻有病態的喜悅感——不,當時才不會自稱病態——想著在暑假把全範圍複習一次,把試辦學測當學測考。所謂的工具化大概就是這樣,是種藏在自律所帶來的驕傲感背後,中毒般的行動力。      五月的疫情,讓我一路把自己鎖在房間直到開學 ( 誰也不知道,一月的疫情將繼續把那金鎖銬上 ) 。線上上課時是比較健康的, 8:00~11:00 ,還能拿到超過四小時的 rest ,不亦樂乎,而連結斷裂的焦慮也漸漸用其他方式填補 (discord 真的是好東西 ) 。所以環境具備了 pave the way for 暑日的地獄。      習慣了足不出戶,自我要脅一到五的正常工作,所以所謂休息是六日與返校日。      六日開了週記與讀書會,還有國語文演說,已經分不清是自我要求還是自作孽。      把全表投射到行事曆上,兩個星期一冊, 8:00~12:00 ,看起來只多了一小時,是謊言。      被推薦了新的讀書軟體,原本番茄鐘的五分鐘果肉被橘黃色的小人吃掉了。      只有意識到壓力,卻想著用意志力與線上上課時的方式撐過去,沒看到那逐漸低落的效率,大概是傻了。 病的是,當時對那樣情況嘴上說病態,心裡卻隱隱為傲。 病的是,現在還是這樣,是一種自殘、卑躬屈膝的優越感。 試辦      結果數學與社會沒有趕得及讀完,大概差了五天, 60 小時。      大概是數學一拳蒿在臉上吧,怕疼,所以又撥了時間給數學,但終究是社會組腦袋,居然還是在背公式與解法——明明連社會科都不該是這樣讀的——雄中自編數學講義,還是比較有安全感的,所以又重讀了一次。 ( 沒有人知道最終數學會再蒿我一次,重重的,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