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4的文章

水星逆行

(for week 8/5~8/11) 儘管在知識論的層面不接受,但我還是會說言靈在作祟。 - 從駕照沒考過的那天開始,每天心情度數的搖擺就比什麼都還劇烈。時間線已經走到要出國的前夕,但對於自己即將踏上新的土地,卻依然沒有實感。 或許是最後在台灣的日子塞滿了各種類似最後的送別的東西,讓許多事情好像不是昨天才發生一樣;或許跟Hung說的一樣,帶著小小包包一路遊走的行程不像是一個交換生;也或許是一堆鳥事、依然沒收到的COE,以及與之同時長期的準備與期待,讓自己的心情更像公事公辦。 - 先從一些開心的事情開始吧。 原本還在考慮離開台灣前要不要試著爬一次山,但因為體力與太過緊湊的時間表而剔除了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在阿里山的高雄局。說來也是沒有實感,這四個人真正碰面大概也是一年前了。原本在心理上,因為宜蘭行稍微有種操勞到的感覺,其實在看到颱風來後的斷路消息有種「這樣也好」的釋放感。對當時的自己而言,過夜旅行心理負擔總是不小的。但實際上到了山林間,跟著這群老朋友走走,在看著日出那樣的山雲變色下,「這樣也很好」。感謝幫忙規劃的鄭,以及一起準備禮物的你們,我真的很開心。 與此同時,自己一面抱著最後希望,希望自己能在下山接到網路後能收到該死的簽證。 結果是隔天在前往港區的路上瘋狂刷新著自己的郵箱。 用近期內最後一次碰面的名義,和泥糕約了真正意義的高雄局,到了駁二看展。基於一直以來的慣性,還以為大概是吃個午餐看個一小時的展就會解散。踏進咖啡廳還殘留著上午沒拿到簽證機票要打水飄的惆悵,但聊著聊著也就忘記這回事。在會刺痛皮膚的陽光下,從展場間渡到微熱山丘,原本只打算瞧一眼芙莉蓮的快閃店,結果卻默默地踅了一個下午,就算從中間開始手機就一直沒辦法開起來也沒特別在意。 結果手機就這樣壞了,甚至在早上才送修電腦的當天下午。 被迫過了幾天的無3C生活,畫畫的進度倒是因此推進了不少。 - 泥糕說儘管不是很相信水逆,但當一堆鳥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覺得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當他說這些的時候,還以為自己的記憶被讀取了。 一定程度相信著因果律,不管怎麼覆盤,就算自己回到當時那個時點,大概還是會做出一樣的選擇,然後走上一樣的結局。但當揭開帷幕之後,還是會很想告訴過去的那個自己「別這樣幹」,儘管已經完全來不及了。 - 另外一點小發現,自己在出遠門之前,總會想拖到最後一刻。無論是南來北往的高鐵、出門玩...

失敗會以某種形式消化成為日常

    坐在新店山區搖搖晃晃的公車上,曬了一天的太陽,結果不知道到底換得了甚麼。想到以前有幾次,或許是準備面試的時候,又或許是和學輔專員說說話的時候,提到過去有什麼「失敗的經驗」,卻一時間想不出一個答案。被認為是人生過得太過一帆風順(甚至當下自己也相信了這個結論,覺得是自己太"幸運"),但似乎又不完全是如此。     所謂的失敗究竟是什麼?以自己的感覺,似乎是為某個目標、某個嚮往付出了努力,結果卻無法如願的狀態。失敗給人的感覺很糟糕,糟糕到以致自己很多時候不願意承認自己失敗。可能是面對風險就打從一開始就不投入;或者是 很敷衍地做,讓自己可以有一個理由解釋可能的失敗;或在最後說服自己,跟自己說自己 其實 沒有很想原本那個目標。無論如何,在失敗的結果上附加一些理由,能讓自己能夠不要感到那麼的糟糕。我不清楚那樣的做法是否在真正意義上接受了那些經驗——或許是種糟糕的調適方式——但能確定的是這些經驗會被丟到記憶的長河中,同時使自己丟失某些機會,或扭曲某種原則。     但有些失敗更像是某種意外,如果事前先或不做些做些什麼,或許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種時候如果附上flag,那自己將會更加懊悔。(原本今天還想寫這個主題的,但太累了太晚了還是算了)     就算所有的失敗在某定程度上都包含了運氣的成分(反之亦然),歸咎於運氣又會喪失主體的能動性。     無論如何,事實上自己依舊羞於承認失敗的結果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