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1的文章

試作練型 空之二 號:十七年蟬

       在土中潛伏十七年,破土,化蛹,而後鳴放,齊聲震懾世人,如狼之長嗥,又如群鶴起舞,卻在數日之內化歸塵土。我彷彿在十七年蟬的生命中看見了自己。      宋朝的讀書人應是最先能體現這樣蟬意的。十年寒窗下的苦悶孤獨,在泥濘之中的爬行,為的是破土破蛹後的大鳴大放,一舉讓天下知道自己的嘹亮。我自己或許也是如此,十二年的求學路漫漫,最終依然坐在這一方卷卡面前,期待一試後的光芒,仰望數日後的天光。      但蟬,死了,在未滿周歲之前。滿朝狀元今安在?當年賞遍長安城的得意只留下遠去的馬蹄聲。而我親手將青春葬在土中,只因為賞蟬人不曾聞問我的童年,那消瘦的子孓。我現在的軀殼是否又將死亡?養蟬人說你將大放四年,而後自有風水寶地;卻又有人批判我,說我在升學主義的狂風中被動的選擇死亡,扼殺了過去與未來。我在蛹中垂淚,我不知道該以什麼姿態面對土外、面對世界、面對凋零與死亡。      或許我該學習 蕭白 網中的蝴蝶。人終有一死,繁華終會落幕,時間的長度不該是生命的唯一詮釋。我既已選擇十七年蟬做為人生的標榜,我該學習的應是如何找尋生命歷路中的美,學習如何在生之旅途中找到使自己安適的角度。      我替泥中的軀砌了一口墓,奠他作為我生命的重量。煙花短逝,但製煙師傅的汗水是真實的,而那轉瞬的美將在心中刻成雋永的一幕。我期盼著,期盼著生命能因自己曾努力破土而有意義。

練型試作109號:「玩物喪志」或「玩物養志」?

       玩具之於我是一項玩物養志的管道,透過玩具,我了解到創造的可能性、規劃的重要性,也因為玩具的存在,我學習到與人互動的方式。      影響我最深的是「我的世界」——儘管它定義上是電玩遊戲——它是一個由方塊組成的開放世界,時是提供了積木玩具般,可由各單元排列組合,創造出不同的可能性。這樣的特性給了我不一樣的視點,在規定與命令之外的廣袤平原中,盡情建築自我的可能性。而除開創造,透過組合成的物件去擬仿,又達成了不一樣的效果。它可以是一棵樹、一棟房、甚至是一座山,於是乎規劃的重要性開始顯現:房是該建在山腰或山頂?樹又該如何安放而不阻擋通行……最終,我在這樣的遊玩過程建立了一個自由卻自我要求的價值觀,也培養了與夥伴一同規劃、創造的協作力。      玩具究竟是喪志或養志長久以來爭論不休,我的父母過去也認為玩物將會沉淪其中,但當我漸漸能夠拿出玩物所帶來的成果後,他們不僅開始接受,甚至一同尋找更多玩具運用的可能性,總結來說,只要我們能認識到玩具養志的可能性並合理運用之,玩具所能帶來的絕對超過我們的想像。

試作練型 北1 號:理想的房間

       房間一直是個相當個人而具有私密性的空間,提供了一個身心靈安適的空間,也展演了一個人的心靈狀態。      我不希望有一個大房間,因為我無法負擔其重量。如果從功利的角度,房價、掃除固然是一層考量,但究其本質,其實是一句:不需要。試想一個百坪大的屋舍,自然可以將其置成一座藏書閣,或闢一畝花園,但論及真正起居的空間,還是那七坪左右的一隅。於是對我來說,無論那亭台樓閣如何的每,它依然是身外的,不屬於我的房間,欲取輸入書院罷,欲賞梅入山林罷,何必將世界鎖於大院之中?      比起床,我更喜臥於木地板或榻榻米,因為想保有更開闊的空間。從務實的角度,床佔下的空間確實傷人腦筋,但我更想要的其實是保有心靈上的有閒。鋪上被褥可成臥房,置上椅凳可招待來客。隨時推移,在保有彈性下接受變化,反而能更加安適於其中。      但不可否認的,我依然想留下一張桌。桌是支撐運作的一個基石,用餐就在桌上放下一對箸,讀冊則安上一盞燈。但更重要的是,桌是自我向外的一個平台,朋友來訪,或備茶水於桌上談天,或尋桌遊同樂。桌是避免將自己鎖於深閨中的一個平台。      總歸來說,整頓房間其實是對「心」安放位置的思索,透過具體物象的挪動,調整至自己心靈最理想的狀態。每個人的心之所向不同,自然會有無數不同的可能與個性,而我所期望的,便是能將自己無顧慮的投入其中,以自己最適宜的狀態安存,最後或許可以總歸於一句:順其心吧!

練型試作108號:論「中、小學禁止含糖飲料」

       我認為「中、小學禁止含糖飲料」是無真實效益的政策,更可能有潛在的弊害,因此持反對態度。透過禁止措施只能有治標效果,對國人設堂過量問題無法根本性改善。      誠然,中、小學生據統計資料有明顯的攝糖問題,然而我們並無法得知學童的飲料來源是否限於學校,具體而言,當學校不再有含糖飲料,孩童大可轉往校外的手搖飲店等管道,而其營養成分與品質機更難管控。更進一步,在缺乏飲食教育等配套下,一昧禁止反而無法讓學童盡力對糖的正確認識,以至於在離開學校後反而愈發沒有節制。      因此要解決攝糖問題,應透過教育逐步建立學童乃至大眾的飲食認知。而在校園內供應受監督的含糖飲料,除了能滿足生理對糖的基本需求,更能輔以教學,讓學童了解每項食品的特性與可能的危害,真正從根本上瓦解對攝糖問題的忽視與錯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