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3的文章

台北街頭:溽暑

圖片
 能在這周產出這篇,而不是選擇稍微碰碰電腦或趕緊睡覺,是挺奇妙的。 -      這個周末是難得的好天氣——沒有下雨,這樣大概就足夠了——而我是在菜頭傳了訊息才意識到,因為幾乎整天都窩在宿舍了。或許就是99%的玩笑,人事時地物中錯誤的交錯,只有當齒輪恰好切合的那個瞬間,才有完全的"如你所願",比方說,腳踏車。     不過看到訊息後,臨時把下午的跳繩局改成了河濱腳踏車。速度不快,傾斜的光和人影,萬華的排骨飯,都是樸素的、平凡的日常感。 這樣應該算如我所願? -     今天有總統候選人的問答會,早上場是柯文哲,下午場有賴清德。原本考慮著要不要去聽聽看,還是要繼續窩在宿舍讀這周就要開鍘的中憲政。朋友說他也在考慮,但他跟他媽討論時說到:「大學有比讀書還重要的東西」,說這句說服他了。我想這句也說服我了,所以才會在晌午出現在公館街頭。     11:30,結束的時間比一般的講座略早,但也是可以吃頓飯的時間了。原本要一起來的朋友,一個是工作人員,另一個起得晚決定翹掉,會場內有幾位認識的同學,但也懶得去邀請飯局。從地下室的冷氣走出,皮膚有種熟悉的刺痛感,是夏日的味道:直射的陽光讓物件的邊緣顯得尖銳,影子躲在行人的腳下顯得怕生,遠方道路彷彿蒸發水氣的海市蜃樓。走在天橋上,有些享受如此的曝曬,大概是這樣的味道連結了些遙遠的回憶。國小園遊會,在太陽下聽著主任長長的致詞是一例;天氣好的午後,父子到都會公園拋接球是一例;漫漫長的暑假,搭著不怎麼便利的紅60到市區溜搭是一例。溫度的痛覺連結的是如此這般的回憶,或許也是成長後不再如幼時畏暑的緣故。     在公館——半生不熟的商圈——繞了幾圈,水源市場中小已推薦的餐廳依然沒有營業,夜市餐車正在小巷子中避暑,原先想晃去冰天地,但看著沒有冷氣的店面,陰暗而黏稠的空氣終究讓我選擇往前走走。     台北——或說公館——是個在熱氣中假寐的城市。對於公館的街頭印象往往是夜裡,熙來然網的人群與車陣,羅斯福路上由車燈串起的紅色燈籠,圈畫出他的生態。但在這樣一個日裡,公館是公園裡斜躺在塑膠座椅上的老人,面前有一副殘局的象棋,在放浪的陽下輕輕揮著3號候選人的扇子,半掩著眼皮,淺淺的鼻息。無論現代或樸實,平時排隊的店家座位尚空...

腦袋咕嚕咕嚕

 看了看時間,今天晚上原本想要當作期末考前的小休息,能寫的估計不多。 -     這周發生了很多事,每件事都多少與我相關,也多少是我有興趣的議題。但一次湧進來還是會疲乏阿。先是社科院學會候選人的過往爆言被考古,而候選人正是政治系的學長,於是開啟第一波爭論;與此同時的是言論自由月活動,4.05丈高的火焰燒出了新高度;最後是經濟系那邊的(這就與我無干了)。     關於言論自由月的活動,因為中憲政剛好要打報告,就借題發揮了。文章留在附錄,但因為是課堂討論,要從憲法角度出發,所以議題難免有限縮,之後有機會再討論。     先筆記一下我目前有兩個困惑的點:1.為甚麼對加分政策的批評/嘲笑會直接連結到對原住民的歧視? 2. 如果要求當事人「負責」,我們要求的負責究竟是什麼? (因為顯然的,道歉並沒有被接受為負責的方式)      如果有想法歡迎留言(? -     有點感覺近來的討論越來越容不下「中間派」,自己很習慣在評價議題時,各抽兩邊有缺陷的地方50大版,然後再說權衡下自己的立場。但是愈來愈多論點認為這種第三條路不存在——沒有人是局外人,云云——我一直很討厭這樣的論點,逼你選邊站,不加入我們就是敵人。忽視中間派的難處,也減少論述可以開展的空間。這樣情形下看論戰是很痛苦的,因為不管採哪邊都會被砲火掃到,同理與否的一瞬之間就界定道德的善與惡? 我並不這麼認為,但似乎已經有多人把這樣的觀念視為義務。     過去會把自己界定為"擁抱進步價值"的人,但隨著進步成為義務,道德相對的空間不復存在,我好像稍微了解以小說"自己是極右派"的感覺。     不過,這次大家的討論(至少我看到的)都算有帶腦袋進會場,看了有點欣慰,大學的討論場域至少不會像Dcard一樣會看到中風。(不過就不能像看到同學交白卷就開心的畫叉的老師一樣,這樣就不能偷懶了)。不過有些意見,雖然看得懂他的脈絡,但還是會無情劃掉就是了(格局小了,或資訊不足,這次身為相關人士才有的餘裕)。 -     最近發現自己可以"生理上"感覺到理智線斷掉。被激到準備開ㄍㄧㄠˇ的時候,前額葉有猛然放電的感覺,這個瞬間可以發現自己理智崩潰的事實,但還是會有想要輸出攻...

母親節

     母親節在我們家一直是個很淡的節日。親子關係沒有不好,就是平平穩穩,淡淡的,像晌午河濱的風,不會特意察覺,順著氣流拂過。     今年姑且是第一年在外,聽到許多人因為母親節返鄉是有些驚訝。在我的認知中,母親節並不是一個如此慎重的節日;而從現實考量,一個沒有連假的節日,也成為不會特地歸去的理由。     考量著傳個訊息,但接受反出生主義後,又很難在道德上接受「母親節」這個存在。我固然感激父母付出的努力,但這份感激又不能基於「父母」這樣的身分,而比較像買完餐點後,對老闆的那聲「謝謝」,一種基於對方確實完成任務(或稱義務)的感謝。     最後上canva抓了個母親節卡片的模板,稍微修一修就交出去了。 -     後話,仗著"下星期開始大概就要讀期末了",這個周末故意把所有事情都擱一邊,頓時有寒假的感覺。但看著to-do list,感覺明天之後感覺有點恐怖,怕。

99%的玩笑

      上週寫完後發現周更得負擔在現在實在有點大了(主要是寫完後看一下時間,發現兩小時的休息不見就很空虛),所以如果當周沒有甚麼想寫的,就會讓規模大幅縮減。 -     99%的降雨機率把陽明山單車局推掉了。這學期還沒跟社團跑到活動。     但多了一天假日,如果沒這天大概另一份extra的報告就沒戲了。 -     因為多了一天的晚上空白,又剛好在做報告的時候聽到天氣之子的ost,便順口在群組問了推不推,或者有其他推的電影。結果是峰迴路轉成為久違的電影之夜。     不知道為甚麼,當決定的範圍排除掉天氣之子等動畫片後,放鬆的心情頓時多了些作業感。在心裡總覺得看動漫是放鬆,但看其他語系 (尤其是英語系的)的美劇或電影就沒那麼放鬆,卻也同時覺得看美劇等比較高級。聽歌的時候也一樣,過去覺得聽日語歌就是比聽西洋樂或古典樂矮一截,好像聽西洋樂可以順便學英語,比較有效率,甚至因此刻意的去聽過一段時間。直到知道別人也有在聽J-pop、開始學日語之後,這樣的落差才比較消弭。或許是因為當休閒有參雜目標導向的任務時,就是「不純的休閒」了?神經會無意識間緊繃的感覺。但日語歌、動畫在開始學日語後卻沒有發生這樣的轉變,反而是很期待每周日語課,挺有意思的差別。     但峰迴路轉還是不錯看得,很少看黑色幽默的作品。 -     看完電影會有種爽了兩小時,該做點正式的感覺。通常這種時候會拿一些不純的休閒出來。第一個想到的是週記(要是沒這習慣,這周的大概就會這樣被我忘掉),但晃了一下發現自己還有一些信件沒處理,結果就只能壓縮一下週記的時間ㄌ     結果弄完原本想玩MC,現在feeling有點跑掉,嘖嘖。 - Spotify  更新後的介面好不習慣,希望改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