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袋咕嚕咕嚕
看了看時間,今天晚上原本想要當作期末考前的小休息,能寫的估計不多。
-
這周發生了很多事,每件事都多少與我相關,也多少是我有興趣的議題。但一次湧進來還是會疲乏阿。先是社科院學會候選人的過往爆言被考古,而候選人正是政治系的學長,於是開啟第一波爭論;與此同時的是言論自由月活動,4.05丈高的火焰燒出了新高度;最後是經濟系那邊的(這就與我無干了)。
關於言論自由月的活動,因為中憲政剛好要打報告,就借題發揮了。文章留在附錄,但因為是課堂討論,要從憲法角度出發,所以議題難免有限縮,之後有機會再討論。
先筆記一下我目前有兩個困惑的點:1.為甚麼對加分政策的批評/嘲笑會直接連結到對原住民的歧視? 2. 如果要求當事人「負責」,我們要求的負責究竟是什麼? (因為顯然的,道歉並沒有被接受為負責的方式)
如果有想法歡迎留言(?
-
有點感覺近來的討論越來越容不下「中間派」,自己很習慣在評價議題時,各抽兩邊有缺陷的地方50大版,然後再說權衡下自己的立場。但是愈來愈多論點認為這種第三條路不存在——沒有人是局外人,云云——我一直很討厭這樣的論點,逼你選邊站,不加入我們就是敵人。忽視中間派的難處,也減少論述可以開展的空間。這樣情形下看論戰是很痛苦的,因為不管採哪邊都會被砲火掃到,同理與否的一瞬之間就界定道德的善與惡? 我並不這麼認為,但似乎已經有多人把這樣的觀念視為義務。
過去會把自己界定為"擁抱進步價值"的人,但隨著進步成為義務,道德相對的空間不復存在,我好像稍微了解以小說"自己是極右派"的感覺。
不過,這次大家的討論(至少我看到的)都算有帶腦袋進會場,看了有點欣慰,大學的討論場域至少不會像Dcard一樣會看到中風。(不過就不能像看到同學交白卷就開心的畫叉的老師一樣,這樣就不能偷懶了)。不過有些意見,雖然看得懂他的脈絡,但還是會無情劃掉就是了(格局小了,或資訊不足,這次身為相關人士才有的餘裕)。
-
最近發現自己可以"生理上"感覺到理智線斷掉。被激到準備開ㄍㄧㄠˇ的時候,前額葉有猛然放電的感覺,這個瞬間可以發現自己理智崩潰的事實,但還是會有想要輸出攻擊的慾望。幸好本周遇到的兩次都是打字的時候,經過一兩秒理智回來就可以收手。不知道這樣算是情緒控管有問題(以前很少激到快斷線),還是情緒信號偵測良好(以前斷線不會有前面的訊號)。
附錄: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FPZNh2NC_24BRzr7hV1JFiyW_6y4v7QLfcgttNPv-ic/edit?usp=sharing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