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5的文章

はたちの誓い X タイムカプセル:生涯

圖片
 這篇算是試閱篇,其他的主題已經各自寄出給收件人了~ - 關於未來:要走去哪裡 自己是個習慣凡事有個計劃的人,可以的話能有個人生藍圖就好了。 目前為止,一路跟著放好的路標走,但夢想是什麼? 卻總是回答不出來。 因此有些羨慕那些有夢想的人。 所以想透過這個機會打打草稿,從自己比較擅長的,下一步的決定開始。 - 現在,下一個想努力的目標:考東大 說明:寫作東大,其實就是想來日本讀研,往下一階段鋪路。以個人興趣來說,會想往東アジア研究發展,但務實一點考量果然還是公共政策或政治學吧(日本有東亞研究的大學院實在不多嗎)。目標是東大或京大,一路排到早慶畫線(→考慮要不要在台灣念就好) why: 有計畫,也有衝動。 理性上,從小被父親灌輸「之後工作一定要離開台灣」,人生道路上好像就一直有這麼一個目標;從學費而言,儘管歐美的學術威望不容置疑,但高高的金磚門檻大概不工作個幾年是沒機會;而學了點地緣政治之後,更覺得台灣是不能待的地方,不是台海必定一戰只是風險高過我的承受範圍(然後居然還在持續上升)。為了不要每次看到新聞都焦慮,決定開潤。美國作為大手也是夢想之一,但除了可能的下滑以外還有國內的魔幻寫實;而日本在(地緣)政治上就像一張牛皮股,可以閉著眼不看盤,唯一的問題是可能讓我的專業就業困難。 BTW 比較政治上新加坡可能是另一個地緣/政府體制上蠻適合移居的選項(?) 心情層面,一言以蔽之「想住在電車可以到吉祥寺的地方」。因為上面的理由,對台灣其實沒有什麼認同感。某種程度上,對日本文化的浸泡可能高過台灣文化(如果存在的話)。是個阿宅,對青春與夢想的想像建構在動畫的世界裡;聽的音樂,喜歡的繪師,想去的地方,種種興趣的加值幾乎與這塊土地綁在了一起。第一次到日本生活的感覺,是感覺與台灣沒有差很多,稍微不同的是,這裡多了些晴朗的空氣,多了些我有興趣的東西,以及在櫻木銀杏下用自己步調探索這些事物的生活。謝說「日本就是台灣的pro max版」,其實心裡是同意的。「日本適合旅遊,不適合生活」,或許是這樣,或許我還活在交換的泡泡裡,用著不是自己的錢與不成比例的青春時間,在這裡活著自己快樂的樣子。但還是想試試看,努力看看,看看自己能不能在未來延長現在的生活,看看自己能不能在這裡找到PERFECT DAYS。 那麼怎麼辦勒 語言力(*本項與"語言力"的主題連動) 學術力:試試看大專生吧!...

外交又冷凍

圖片
     我沒想到這個東西會第二次出現在周記裡面。不,其實蠻合理的。     但事前預防針,這篇大多只是在處理自己的課題,旁人看來可能會一頭霧水,不要期待。 -     先簡單交代這周的一些日常。     玩了半個寒假,接著是完全照安排前進的一周。做一休一的日曆看起來閒散,但意外地成功把當初和邱義定的語言訓練給塞了進去;休息的日子跑去了館舍巡禮,是新宿區和藍色時期的合作,把這裡各種文人雅士的紀念館給走了一遍。另一個休息則跑去爬了山。在伊豆的高原上,一步一步踏實的,爬上一些平常到不了的地方,有種剛開始騎腳踏車默默騎到潮州的感覺,是一種旅行的興奮與成就感混合的奇妙感覺,會上癮。     是個稱得上有照進度做事又有跑來跑去的一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過去自己期待的假期自律的高度達成版本。     不過真的這樣過了一周,一切都切合著,淡淡的,反而想不到要寫什麼。 -     閒話說完了,該進主題了((     出發點是之前被泥糕放鴿子的東西,延伸出去想一些自己的雷點、人際怎麼互動之類的東西。     具體發生了什麼,就現在的時點來說並不重要。討厭爽約,或者說討厭排好的計畫被變動,因此連帶的討厭把人的要素放在計畫裡,因為是如此的捉摸不定。但與之矛盾的,是依然期待著,依然是渴望認同的怪物,某些局的延後或取消,煩躁感來特地自留下的時間被浪費,但之所以那麼反感,大概是來自期待的落空,「特地」留下的時間,好像沒有被重視。所以總是在調整著期待,深怕對方根本沒有同等的熱情,自己的行為反而造成別人困擾,。像在跳恰恰,總是盯著別人的步伐,想著不要太近,不然會受傷。 結果是焦慮矛盾,總是抓不準距離,前進怕貼冷屁股,後退又是期待修正的失落感。泥糕的電話局也好,MC的聊天局也好,從有空就盡量空下來,到隨緣不期待。     但這些到頭來,都是自已的問題,怪不得什麼。     所以等到真的確定被放鴿子之後,反而有種解脫感,好像終於有個理由脫離這個恰恰,好像終於可以指著別人的鼻子說「哈,是你的問題」。所以用這個理由說服自己外交冷凍,說的高大上,但從旁人看來大概只是生悶氣不回話而已...

再一次,伊豆

圖片
      搭著三個多小時的電車,總算抵達了沼津,迎接第一次在日本的摩托車旅程。 -     旅伴的組成是我和單車社社長。一個騎單車一個機車,神奇的是他總是能比我早到下一個集合地點。     早上10:00租完車,到第一個地點時居然已經過了一個小時。從這裡開始發現,就算體感上差不多小綿羊的速度可能遠比自己想像的慢。 所以在 大瀬崎先吃了午餐。一個面向駿河灣的連島沙洲,小小的沙洲裡面有神奇的淡水池。而在那裏吃了好吃的炸竹筴魚套餐,然後被老闆娘請了很多的橘子,伊豆好多好吃的橘子。           接下來繞過 出逢い岬後開始爬升,準備進入西伊豆スカイライン 。這是一個在稜線上蜿蜒的公路,望眼無際的高原與褐色植被,遠處的駿河灣與富士山。原本預計在這邊和社長會合,「西伊豆スカイラインは良いぞ〜、急がなくて良いからねー」,社長留下了這句話,在午餐時先滑走了。 -     下山後開始趕路,除了要和社長會合,更想要在黃金崎看夕陽。           風一如既往地強,海浪打在岩石上揚起白花。 看著日輪漸漸沒入海面,黃褐色的馬頭岩在夕照下更顯金黃。     於是接下來趕往Guest house的路程就是摸黑了。 -伊豆的Guest House 們     這次在伊豆,原本考慮著要露營還是訂Guest House,最後選這個真是太好了。     訂的都是最便宜的屋子,所以都在一些交通極其不便的山裡面。取而代之的是,原本六個人共用的房間,可以被我們包場。     兩天在抵達時都已經入夜,但到達門口,可以看到溫暖的光和老闆出來迎接的身影。與市區的Guest house常常最後check-in時間過後員工就會各自返家,這裡的老闆真的住在這棟屋子裡,更加有民宿的感覺(甚至在lobby可以看到老闆穿著睡衣準備熄燈)。有浴缸的浴室與暖暖的被窩,木質的房間有種橡木的香氣。總是附廚房也是Guest house 的一大好處。在沒有超商的市町,來的路上超市買點食材便可以在夜裡做點小消夜,一邊圍著爐火或暖桌,烤著棉花糖,...

聖地巡禮

圖片
      巡禮了這麼多次,好像是第一次寫進週記裡? - 聖地巡禮(日語:聖地巡礼)是日本流行語及網路俚語,指文學作品、電視劇、電影、漫畫或動畫等流行文化作品的愛好者,造訪虛構作品在現實世界中的取材或拍攝地、原型、靈感來源之地等。「巡禮」一詞在日語中意為朝聖,即宗教上尋覓靈性意義的過程,因此常加上前綴「聖地」以區分這種世俗性粉絲行為與具有宗教意涵的日本佛教或神道教的「巡禮」。     這些聖地,可能本來就是名勝,但更多的時候可能只是間學校、一段階梯,甚至路邊一塊招牌。     伊豆的龍蝦 (搖曳露營 seasion 2 第10話)           這些地方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平平無奇,但可能在作品中承載了重要的故事,或者有某些特殊記憶的場所。     那麼聖地巡禮怎麼進行的呢?以下介紹幾種聖地常見的打開方式—— 內容旅遊 打開作品或當地政府的官網看看,說不定有一些有趣的聯動活動喔?! 從最簡單的去觀光案內所拿聖地巡禮小冊子、集章活動,到聖地的聲優音聲導覽、地區限定周邊與抽獎。沒有不可能,只有你想不到。 舞台探訪 作品狂粉的細節控,追求1:1的還原角度。 首先推薦一個好用的網站:https://anitabi.cn/map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盡可能還原 作品中呈現之攝影角度疊加對照。一般而言可以在各大論壇看到的聖地巡禮心得,會附的照片就是這種。 此外,拿著角色的立牌或玩偶跟聖地合影也是常見的選項。 就只是路過 平易近人,新手推薦,其實聖地就在你身邊。 打開地圖看,會發現東京、京都等大城市,除了是旅遊熱點以外,也常常是許多作品的舞台。下次計畫旅遊時不妨順便確認看看,說不定自己喜歡的作品取景地就剛好在那裏呢。 -         以我自己而言,還是最喜歡的還是把聖地當成旅遊書。因此,作品的屬性其實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其適不適合變成我聖地巡禮的目標。以下是我主觀分類的幾種作品: 概念上沒辦法巡禮:異世界系、末日系。根本上就是架空舞台,幾乎不存在聖地。 有聖地,但不多:與其說數量不多,不如說"儀式感"不夠。這類聖地通常分布在生活區域中,以學校、街景為主,舞台探訪大概可以做得很開心。但如果在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