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什麼時後變得這麼脆弱?

圖片
      這周五聽完別人報告後就溜去大井川巡禮去了,因此是個割裂的很奇特的期末周。     把喝了好久的大吟釀倒完。這篇的話,應該還會是講期末的東西吧。 -     首先是一點本周聽: 花に風     好久以前有聽過的印象,被演算法推回來之後,才發現是 須田景凪。 -     其實在周間就開始躁動了。     把口頭報告轉書面的作業感有點懶了,就讓AI輔助,也算弄得有模有樣;原本約好開車兜風的行程被天氣給gank,而報告又做得比想像中還快,於是硬生生多出了幾天空檔。跟邱毅打嘴砲說「那這樣明天要幹嘛」——明明以前不會那麼囂張的,總會覺得在一切塵埃落定前開香檳是種flag,也是某種賭徒論證: 結果> 成功 失敗 開香檳 普通的慶祝 大破 忍一下 先別笑 延期的慶祝 小哭     但這次有種很難得的機會的感覺,好像難得有機會可以體驗某種提早完成的張狂。有點類似台大系統還在獨佔16周的時候,在比起誰都還早放假的時間,有種獨特的時間。現在好像也是那種機遇,可以抬頭挺胸的說「我報告寫完了,我要出去玩」。當然,隱隱的覺得會不會到時候成績出來很醜 之類的擔心,但要把自己重新埋回那個報告堆真的敬謝不敏,而在繼續放時間下去改也不確定能改出些什麼。以前是這樣的,覺得多念幾遍就會更好、多付出點勞力就會成長,結果很多時候也只是在無用作功。在難得的狀態下,就放寬心了。          然後就收到老師的回饋了。     其實本來就是寄初稿給老師看,只是寄完就完全忘記有這回事了。不知為何,現在看評語總會戰戰兢兢, 「 是個很脆弱的人,有一點被否定的感覺,就會畏畏縮縮的。 」明明看考試成績的時候不會這樣躡手躡腳,但碰到人——尤其是對自己握有些權力的——時,卻變得很在意,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的模樣。「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或許是這樣,但總感覺是從國中一直以來的制約, 某一次被國中班導抓去訓話的時候,他說了他會好聲好氣的跟自己說這些,是因為相信自己能聽得進去,而不是和對班上某些同學那樣的大聲訓斥。自那之後,自己或許在某定程度上試圖與所謂「可以被罵的他們」做出區隔,認為他們"不...

請注意隱藏成本

圖片
     這大概是最沒有期末感的期末周了。選的大多是semi課,不只沒有期中,沒想到連期末考是一個都沒有,或許是平常有努力讀paper的任務獎勵吧。有三個口頭報告但也沒什麼緊張感,越來越本質論的認為報告就是用個5~10分鐘把想講的東西說完,而老師們也確實沒給什麼壓力(except one)。也漸漸的摸到寫學術報告的感覺——在早大學到最多的居然是報告寫法嗎——終於能對報告類做時間管理真的太好了。比起考試給人的壓力,能看到進度條在推的狀態還是令人安心(當然,動筆前總是有些關口在拖延就是)。        因此,在這個留學生活的尾聲,隨著許多課堂最後一次上課留給大家寫報告,居然意外快湊出了一周的空檔,比學期中還有餘裕。真不虧是交換,或者應該歸功自己難得超前進度有實質回饋,畢竟以前考試就算提早念完,也只是再念一遍——現在則是可以提早期待去哪裡玩。 - 好的,接下來是本週在聽: つくるの歌 對,我終於找到design ah 的合法音源了。沒有辦法配畫面很可惜就是了。 -     這周又嘗試了斷網挑戰,這次是乖乖地連電腦手機都沒打開。     為什麼又來試了一次呢?主要是這東西出現在祈願了。為什麼當時會寫上去呢?「 在兩年前曾經試過一次24H的挑戰,但並不完全,只斷網路而沒斷3C,體感上只多了麻煩而沒太多心得。這一次要做得更徹底,音樂用二手CDplayer、地圖找看看旅客中心的小手冊,推薦的餐廳找當地人問,看要露營或爬山健行,總之離開需要網路的世界。 」說是這樣,但其實在預計實施的前幾天已經完全忘卻當初的動力了。     不過說好了就是說好了,配著要去府中的搖曳露營決定了斷網挑戰。這次沒有事先公布,也因此沒有和上次一樣期待著會不會有訊息冒出來,唯一的掛心是遲到了沒辦法通知,以及隔天還沒敲好的局會不會爆炸。比起2年前那種渴望被看到的特立獨行(或許也是因此,看到別人說自己要斷網反而會小小的躁,好像自顧自的耍帥結果害人聯絡便麻煩 的這樣一個自我厭惡),這次的斷網反而更像種例行公事,因為寫上去了——像手機送修一樣——的自然,不對,手機送或電腦修時總是慌慌張張地尋找替代,總是在盡可能地維持routine。或許是因為都規畫好了吧,其實實際走下來也沒有特別的不便;也...

design festa, design Ah!

圖片
      原本逛完design ah展想久違的打篇旅遊心得推薦的,放著放著又忘記了。自己大概真的不是有什麼分享欲的人吧。 -     首先來點本周推薦: 遊歩のマーチ/浮遊信号     為什麼不是本周我在聽?因為又是過去幾周在聽的了,但不推又可惜的好歌。 -     首先是關於design ah展,其實原本是不知道這個展的,是在聊到design festa被問「是這個嗎」而被傳來這個展的訊息。原本也沒打算特別去看的,但隨著臉書又開始洗到了,慢慢的就有興趣了。於是抽了個平日的午後準備去看展。因為看到要預約(後來才知道有當日券),所以原本說走就走的看展被移到了這周的周一,一個TRPG結束後匆匆趕場的日子。話說那TRPG,總覺得結束的有些潦草,算了。     在遲到2分鐘,看著手機畫面寫逾時失效的敬告而戰戰兢兢地搭著電梯,來不及看著47樓那窗外有些炫麗的都市天際線就跑進了展場。        觀展體驗的心情大概是,緩升緩降,到低谷後大起飛。     一開始的展區是自己之前就在FB上看到的內容,確實很有趣,在很多細節的地方意外的用心,但畢竟有點據透了,那種驚喜就不是那麼的強烈;前期的展區很多是圍繞著日語動詞的各種應用,邊讀邊查估且算懂,但就苦手的有些吃力;轉了一個東京鐵塔的窗口後看到滿滿的人,有互動的展品與看起來很適合拿來網美拍照的區域。一邊排著自己組合食材的小遊戲,一邊觀察著其他來展的群眾,看著那些拿來拍照的展區一個人怎麼看都拍不了,莫名的孤獨感飄上來,好像一個人來這個展會有很多體驗不到。這個瞬間想到了那個孤獨量表,說最高級的是一個人住院,但體驗過一個人住院的心得是,在那個看的到吃不到的瞬間,有種發自內心的「早知道」。然後想到萬博覺得感覺要爆炸。     心情的大轉折是跑去畫素描之後,雖然比起人均大觸的日本人來說真不算什麼,但有種自己終於參與進展覽的感覺。而像望遠鏡、影片展廳,以及最後的問答投票與帶動(?),就沒什麼日語門檻的開心玩,體驗飛升。     總的來說,design ah用一個很平易近人的方式把設計展帶到了一般人面前。有很多很酷的概念(像是交叉點的行人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