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festa, design Ah!
原本逛完design ah展想久違的打篇旅遊心得推薦的,放著放著又忘記了。自己大概真的不是有什麼分享欲的人吧。
-
首先來點本周推薦:遊歩のマーチ/浮遊信号
為什麼不是本周我在聽?因為又是過去幾周在聽的了,但不推又可惜的好歌。
-
首先是關於design ah展,其實原本是不知道這個展的,是在聊到design festa被問「是這個嗎」而被傳來這個展的訊息。原本也沒打算特別去看的,但隨著臉書又開始洗到了,慢慢的就有興趣了。於是抽了個平日的午後準備去看展。因為看到要預約(後來才知道有當日券),所以原本說走就走的看展被移到了這周的周一,一個TRPG結束後匆匆趕場的日子。話說那TRPG,總覺得結束的有些潦草,算了。
在遲到2分鐘,看著手機畫面寫逾時失效的敬告而戰戰兢兢地搭著電梯,來不及看著47樓那窗外有些炫麗的都市天際線就跑進了展場。
觀展體驗的心情大概是,緩升緩降,到低谷後大起飛。
一開始的展區是自己之前就在FB上看到的內容,確實很有趣,在很多細節的地方意外的用心,但畢竟有點據透了,那種驚喜就不是那麼的強烈;前期的展區很多是圍繞著日語動詞的各種應用,邊讀邊查估且算懂,但就苦手的有些吃力;轉了一個東京鐵塔的窗口後看到滿滿的人,有互動的展品與看起來很適合拿來網美拍照的區域。一邊排著自己組合食材的小遊戲,一邊觀察著其他來展的群眾,看著那些拿來拍照的展區一個人怎麼看都拍不了,莫名的孤獨感飄上來,好像一個人來這個展會有很多體驗不到。這個瞬間想到了那個孤獨量表,說最高級的是一個人住院,但體驗過一個人住院的心得是,在那個看的到吃不到的瞬間,有種發自內心的「早知道」。然後想到萬博覺得感覺要爆炸。
心情的大轉折是跑去畫素描之後,雖然比起人均大觸的日本人來說真不算什麼,但有種自己終於參與進展覽的感覺。而像望遠鏡、影片展廳,以及最後的問答投票與帶動(?),就沒什麼日語門檻的開心玩,體驗飛升。
總的來說,design ah用一個很平易近人的方式把設計展帶到了一般人面前。有很多很酷的概念(像是交叉點的行人軌跡和集合解散,雖然應該要看展才會知道這些是什麼(?),但又非常好理解,容易到有時候甚至沒察覺「能想到這樣呈現其實超厲害的吧」。展覽的後半段大概都是抱著「這些人的腦袋到底怎麼運作才能想到這些阿」的心情在看展的。
大概就跟他們的節目一樣吧,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設計,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
然後時間飄到了周六。是期待了快一年的design festa。
其實是來日本後才聽泰地先生才知道有這個展的,回家查了之後才發現這什麼酷東西。隨著跑了幾次原宿的design festa gallery,對這個展的期望越來越高。
這次有拉人一起去了,但就跟以往逛這類展的步調,這種時候反而一個人更怡然自得。沒有特別事前做功課,看到有興趣的藝術家就湊過去看看;沒有comic market那麼洶湧的人潮,出展的攤位也更多元,從插畫家、學院派畫師、手工藝品,到音畫專輯與獸裝體驗,光是插畫與手工藝就可以展開無數個子類別,就是一個design圈大拜拜的感覺。逛起來有點介於看展與購物之間的體驗,有些很酷的東西但不會起心動念想帶回家,也有些現場畫壁畫的畫家壓根沒放商品出來。下午把重心放到插畫區的出店才被打到,抱著一個「必須如夜襲班刺中我的喜好」才能買的標準,結果買了一堆明信片(說是這樣,在插畫界明信片是不是就相當於單賣的作品?)和貼紙。相對於手作物動不動就破千的價格,插畫的小物用銅板價就可以入手,有種看到喜歡的作品就點讚收藏的感覺。
然後鼓起勇氣請繪師簽名了,果然這種場的作家們大家都親切多了,耶。
題外話,因為想看的展區不一樣所以途中分頭行動了,在那段時候突然想到如果把不同展區買來的東西拿來交換不知道會怎樣,於是換到了耳環。
又是燙頭髮又是耳環的,總覺得在未曾設想的道路前進著。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