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ひとりぼっち東京,明日も憂、燦々

圖片
      海報貼得滿滿的牆;角落推積的酒瓶;旅遊手冊打成一綑。     當回憶一個個收進行李後,這個4疊半房間再次出現了回音,如同那天第一次踏進這個一年的居所——     這次的本周我在聽 拝啓、少年よ 稍微有點不一樣的是,這次的周記會在不同階段與主題間點播不同歌曲,歡迎搭配耳機服用。 -      耳機裡播著 ひとりぼっち東京 ,倒轉、重播,從第一次的旅行,因為私心的想要延長這樣的體驗,與Tony說的「用不一樣的身分再次踏上這塊土地」,「交換」這個感覺距離自己很遙遠的,理想清單上的某一終點,逐漸成為努力的目標。      一切的起點是JP003。003是因為第三次的日本旅行,但在我的記憶與確信中,我總是喜歡把這稱為「第一次來日本」。第一次不是跟家人的國外旅遊,從半年前訂完機票就開始期待,讀書偷閒時就偷偷打開地圖摸索傻笑,除了聖地巡禮外基本是些觀光客的場所,但就是那樣單純的旅遊,看著王哥來日時相機裡那單純的街景,「阿,我也有那時候呢」,單純的,因為可愛與空氣就按下快門的那時候,日本的街景。 2024.09.30 豊橋     安頓到居所,家人們離開,這次真的是一個人的東京生活了。     真正字面意義上的,一人暮らし。     其實是有些期待的。台北的生活在自己的分類中已經是一個人生活了,但在此之上,依然需要拆解自己的私人空間,總是汲汲營營的建造某種壁壘,把自己包裹在裡面。因此,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房間,關起門,打開音響唱著歌, 憂、燦々 。     一個人的旅行, 沒有人認識自己的城市。或許每次都是這樣,現在看沒什麼,但起初總伴隨來到新環境的不安,著急地想要抓住名為人際關係的浮木。但總會過去,無論是被人撈了起來,或是學會了自己游泳。用陌生的語言交朋友依然是件困難的事情,打招呼肯定是做得到的,IG上追蹤增加的數量甚至可能比大二時還多,但放假看展依然不知道該敲誰。朋友圈切的很碎很碎,到頭來還是和台灣人抱團取暖的多。      不過也多虧如此,過了一段屬於自己的,安穩日和。      上半學期的日子大概是我...

單車記行,與山間雜記:關於這些日子在日本的戶外

圖片
 從大井川的單車solo露營,休一天後接著富士山上,又再休一天後就是島波海道的單車。現在的我應該有突破環島時的體力巔峰。 - 首先來點本週在聽: 四季回生 Akasaki 的新曲,這幾天私巴尼法的良伴。 其實同時還有另一個是羽衣老師的新曲,但那就單純是因為動畫做的太好了。 -  好久沒有寫單車紀行了。大二時確實越來越少騎車,但這一年跟著單車社的步伐,與聖地的動力,倒是陸陸續續騎了不少。之前懷疑會不會對單車「膩了」,現在看來,或許只是想要探索一些新的道路,畢竟單車對我來說依然更像是旅行的工具,而想要二訪三訪的旅行先依舊沒那麼多見。  在這裡的單車行程主要有兩種:社長主揪的團,以及私心想去的揪。前者都是些爬升的過分的計畫,對我這個旅行向業餘愛好者而言,上學期還覺得新鮮,但慢慢那個訓練的作業感就飄出來了,尤其東京近郊的山就那些,還得每次都費一兩個小時移動到出發點。景色漂亮歸漂亮,但看多了之後,每次出團的記憶有點都有點糊在一起。不過也是拜這些訓練所賜,除了體力之外,旅行的方式有開拓了不少,例如意外到處可行的輪行,讓兩鐵的行進方式成為了後來搖曳露營巡禮的定番(也讓拆車收袋的速度從20分鐘的一團沙成功壓到2分鐘內的快速趕車);而以前盡可能輕量化的背包,也在鞍馬袋的配置(以及體力的加強下)逐漸解放更多可攜物品;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小撮一起騎車的車友。比起台大那邊的大團,自己果然還是比較喜歡人少少的同好。 尾道:山陽本線   至於自己私心揪,大多都是一泊起跳又交通不便的地方。第一次把車借出來,大概是春假尾聲想去諏訪湖的時候。來日本前原本想著是要租車去晃晃的地方,但到頭來好像沒有組成團,看著聖地的高ボッチ高原,「不然就騎車吧」,這樣想的。那個時候還有騎車當作運動的念頭。以一個超時的節奏與不足的補給上了山,看著地圖說24公里覺得綽綽有餘是當時的信心過剩,玉石公園看完夜景結果手電筒沒電則是準備不足。不過就是那樣的操勞與初春微冷的天氣,讓結束後的溫泉泡得特別舒服——因此錯過終電則是後話了。      大概就是這種之後,發現單車社的車與鞍馬與露營裝備可以很輕鬆地借出,開始把社團倉庫當自己家地下室了。     聽到某次出團辦在霞之浦,覺得社團的人怎麼都這麼願意在日歸行程跑那麼遠,於是個人加碼前一天去日光看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