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記行,與山間雜記:關於這些日子在日本的戶外
從大井川的單車solo露營,休一天後接著富士山上,又再休一天後就是島波海道的單車。現在的我應該有突破環島時的體力巔峰。
-
首先來點本週在聽:四季回生
Akasaki的新曲,這幾天私巴尼法的良伴。
其實同時還有另一個是羽衣老師的新曲,但那就單純是因為動畫做的太好了。
-
好久沒有寫單車紀行了。大二時確實越來越少騎車,但這一年跟著單車社的步伐,與聖地的動力,倒是陸陸續續騎了不少。之前懷疑會不會對單車「膩了」,現在看來,或許只是想要探索一些新的道路,畢竟單車對我來說依然更像是旅行的工具,而想要二訪三訪的旅行先依舊沒那麼多見。
在這裡的單車行程主要有兩種:社長主揪的團,以及私心想去的揪。前者都是些爬升的過分的計畫,對我這個旅行向業餘愛好者而言,上學期還覺得新鮮,但慢慢那個訓練的作業感就飄出來了,尤其東京近郊的山就那些,還得每次都費一兩個小時移動到出發點。景色漂亮歸漂亮,但看多了之後,每次出團的記憶有點都有點糊在一起。不過也是拜這些訓練所賜,除了體力之外,旅行的方式有開拓了不少,例如意外到處可行的輪行,讓兩鐵的行進方式成為了後來搖曳露營巡禮的定番(也讓拆車收袋的速度從20分鐘的一團沙成功壓到2分鐘內的快速趕車);而以前盡可能輕量化的背包,也在鞍馬袋的配置(以及體力的加強下)逐漸解放更多可攜物品;更重要的是,找到一小撮一起騎車的車友。比起台大那邊的大團,自己果然還是比較喜歡人少少的同好。
尾道:山陽本線 |
至於自己私心揪,大多都是一泊起跳又交通不便的地方。第一次把車借出來,大概是春假尾聲想去諏訪湖的時候。來日本前原本想著是要租車去晃晃的地方,但到頭來好像沒有組成團,看著聖地的高ボッチ高原,「不然就騎車吧」,這樣想的。那個時候還有騎車當作運動的念頭。以一個超時的節奏與不足的補給上了山,看著地圖說24公里覺得綽綽有餘是當時的信心過剩,玉石公園看完夜景結果手電筒沒電則是準備不足。不過就是那樣的操勞與初春微冷的天氣,讓結束後的溫泉泡得特別舒服——因此錯過終電則是後話了。
大概就是這種之後,發現單車社的車與鞍馬與露營裝備可以很輕鬆地借出,開始把社團倉庫當自己家地下室了。
聽到某次出團辦在霞之浦,覺得社團的人怎麼都這麼願意在日歸行程跑那麼遠,於是個人加碼前一天去日光看花看日出。知道社長也有在看搖曳露營後,開始揪一起巡禮的單車團。聖地巡禮終於從單人旅到有同伴了,耶。雖然第一次的伊豆行是機車就是了。
井川鐵道 |
-
露營則是在嘗試清單中起死回生的項目。
露營有兩種,一種是戶外休閒運動,帶有種度假氣息的活動;另一種則是單純需要在野外過一夜,我稱其為野營。
雖然大粉搖曳露營,但大概是救國團之類的營地經驗使然,其實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想去露營的念頭,覺得好好的能住小木屋為什麼要苦了自己。來日本後有稍微那麼一點想嘗試的念頭,但第一次的露營在奧多摩被冷到了,而這個小白甚至連頭燈都還沒有,窩在爐火邊坐在石頭上寫信,實在克難。然後適合宿的時刻完全體認到野營的生猛,雖然感覺其他成員樂在其中,但實在覺得單車露營是一個完全跟休閒露營扯不上邊的東西,尤其想帶的裝備愈多(更舒適的露營),日間單車負重就會愈重的地獄損益,而自己除了省錢外想不到任何想接觸野營的動力。至此認為自己與露營的緣分到此為止。
重新有那麼一絲起心動念,是在安排富士山邊最後的搖曳露營巡禮。
浩庵露營地,一個本栖湖畔的千元紙鈔地,也是夢開始的地方。除開奧多摩的露營地,這裡也是列在新手嘗試的清單內的露營地。想著這次是下山後才去露營,不用被單車負重限制裝備,說不定可以得到一個更接近搖曳的體驗。另一個私心則是這大概是最後一次可以跟單車社蹭裝備,當然要蹭好蹭滿。但實際安排行程下來,發現怎麼樣都趕不上公車的班次,爬完富士山之後要走4公里去露營場更是堪免,於是便成了隔天中午的一個小野餐。
說是這樣,露營依然被保留了下來,還是自己當初說什麼也不幹的單車露營。
大井川吊橋 |
大井川是搖曳露營巡禮的最後一塊拼圖,也是最難抵達的地方。雖然比起富士五湖多了鐵道,但這有如阿里山鐵道的大井川鐵道,自從2022年颱風吹斷之後,中間約1小時車程的路線至今仍在施工(甚至當初還被討論要不要廢線),目前是依靠村營巴士勉強運行。而水壩最深處的吊橋顯然是沒有鐵路抵達,於是對自己來說最合理的選擇就是帶自行車輪行了,搭鐵路上山後滑行下來,姑且算可行的選項,但與伊豆不同的是,沿岸住宿點大多集中於下游,井川一帶只有山莊與露營地。原本確實打算搶山莊的,但單人房所剩無幾時間又對不上,剩下的四人房地須得三人以上預約(獨旅,痾阿)。思考又思考,如果要在這最後的時間完成巡禮,只剩下露營地的選擇。最後決定扛上去,是在猶豫的期間看了搖曳露營的星空特映,原本以為只是教育短片,結果看著電影一邊回顧大井川露營一邊介紹星空,居然就這樣被激起了想去星空露營的念頭。
在山腳下前泊一天,搭著第一班的大井川本線,轉接村營公車,再轉接井川鐵路繼續向上游。途中看到烤豬肉串比google map寫得提早開了,火速買回車上吃賺到了一班車的時間(一小時)以及到井川的車(抵達終點井川的一天只有兩班),抵達井川後,看到無料渡船可以從水壩擺渡到村落,原本想著沒我自行車的事情,悠悠的組裝車子,飄到水壩想說看看風景,沒想到渡船還沒出發,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問了船長,船長看了看船上少少的人,居然就真的放行了(還不用拆車,耶),又成功刷到約5公里的上坡。因此,真正到露營地之前的騎行大概也就12公里,還不少下坡,滑下去的時候想著的是這麼幸福真的是可以的嗎,以及隔天要回程是不是得死。於是非常少見的,跑出了比預定還要順利的行程,提早了快1個小時就到了營地,也有機會卸下裝備後繼續進攻原本準備放棄,遠的要死的中ノ宿吊り橋。回頭來看,這一路的行程幾乎是幸運值點滿了,公車與井川鐵路的小火車其實都是非常勉強的狀態下才把輪行的單車塞進去,要是不給上那整個行程都要泡湯;烤肉串店提早開了,否則原本計畫得等一個小時,趕下一班車,更得多騎10公里的山路;最後的遊船,從ギリギリ趕的上營地,升級到可以挑戰最深處吊橋。被眷顧的程度感覺都可以寫成攻略“大井川聖地巡禮這樣跑”,之類的。
蓬萊 |
好,回頭看廢話了超多還沒講到露營。
簡言之,有比較抓到露營的節奏了。回來的時候剛好趕上最後一批溫泉時間(第一次賃切溫泉居然是在營地嗎),在全身泡的暖暖軟軟的後,簡單煮個泡麵當晚餐逃避洗碗作業;去自販機頭了罐氣泡飲料,拉著相機踅了營地一圈,看看其他大老怎麼享受。夏天的川邊不會冷到需要靠著營火,但營方姑且在廣場生了個大營火,就這樣在營火旁鋪了墊子看星空到睡意慢慢融出。露營的睡眠品質依然跟夜巴一樣不穩定,好處是很早被弄起來之後不會想窩回被窩,因為根本沒帶睡袋。預見了這樣的情狀,提前與台灣的兩家伙預約了日出形成,就這樣,兩個熬夜與一個睡不回去的人在電話裡看只有一邊看的到的日出。一邊煮著咖啡一邊等日出一邊聊天,原來搖曳露營那味是這樣煮出來的。
不過日出本身沒什麼就是了。山谷的日出除了把時間延後以外,只有光場從山頭掃下來,瞬間從清晨轉換成白天,熟悉的過度都不見了。
至於隔天帶裝備的百餘里下山則是後話了。
捲著背朝露打濕的營帳,心理的念頭是「絕對不想隔天再打開用一次」。看來現階段休閒露營的最大值就是夏日一泊。
日出 背光 飛機雲 |
BTW,中ノ宿吊り橋其實比起畑薙大吊橋是真的沒甚麼東西,但一來是幫自己設定一個終點這件事情很單車,再來就是在途中看到店家放的截圖:
...被激到了,放這頁出來的店家也真的過份Na。 最後在吊橋上遇到一個登山客,順便問了對岸還有甚麼,「要爬相當長一段路才會有景可看喔,而且現在開始爬有點晚了吧」,沒事的大哥,我只是來巡禮的過客,爬山甚麼的是未來的事情。東亞地區最容易抵達的獨立峰,應該是最適合看日出的地方了,推薦給大家。
-
ps 大概也歸功於這樣的體力,最近背著背包旅行也沒有像23年的日本行那樣,每次都急迫地想找locker。體力真的決定了好多事情啊,的感覺。決定了旅程能不能走到沒有車的地方,決定了定點之外可以移動的範圍,也決定了每晚還有沒有力氣繼續寫周記。基於是,在開學前的周記應該還會繼續不定時的跳動(明明之前連學測都周更了..?),特此告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