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五秒即戰鬥

     我還在逃避ANTIGONE

    ——by 這周做有的沒的雜事時最常用的藉口。

-

    本周我在聽是海と山椒魚。其實在打上一篇最後回顧的時候就已經在不斷回播這首了,但實在不想再同一篇塞兩次來自ふつうの軽音部的歌,感覺好像整趟旅程被最後的心情決定似的。

    其實在飛機落地,打開耳機的瞬間開始,有種想要趕快找到新的歌單的壓力。某些歌總在有意無意間與人生某些階段連結,而好像想趕快把日本的歌單封存起來,像把工作用和出遊的ost分開一樣,深怕會汙染了那些回憶與感情。
    但不知是已經到了歌曲存量的上限,不斷挖而只是把幾年前聽過的歌拿出來回味,記憶就這樣一層疊著一層,以歌為脈絡成為了某種年輪。

    又或者,單純的,一個段落的結束與新的開始,本來就不是可以簡單一刀兩斷的東西。

-

    想到一個禮拜前還在福岡就覺得很不真實。
    把日子用到最後一刻好像是某種習慣,好像要這樣才不留遺憾。從結論上來看好像也是這樣,奔跑到了最後一刻,所以也沒有什麼時間緬懷就踏入了過去的生活齒輪。要說有沒有遺憾?那肯定是有的,從還未踏足的地方到沒有寄出的明信片,但總抱持個信念,I'll be back。
    不過依然花了不少時間收心。
    其實在安排最後的大旅行就有這樣的擔憂,會不會最後心就這樣飄然而去。回國前和許多人約了飯局,一方面很開心,大家至少在某定程度還記得自己,但也愈排愈心虛,明明說好回國後就要認真應考了,怎麼天天晚上還是在出門閒晃。不過或許就和跑學分抵免一樣吧,屬於回國之後必然有的一個環節,而每天能和不同的人吃飯,和熟悉的人聽陌生的故事,其實也挺有趣的。

-

    不過把時間壓的這麼緊湊,果然還是對接下來的規劃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擠壓。
    雖然本來就篤定要考研究所但卻一直死拖著不查資料,結果回來一查才發現東大英語計畫要看GRE,時間還不是原本預想的4月入學而是9月,因此排程喜提12月dead line;而與預想相反的是不怎麼看研究計畫,對於履歷相對不漂亮的自己應該算個好消息,只是當初擔心的方向完全相反了。

    其實照原計畫應該會先延畢一年左右準備考試,但在選課途中算了算學分,看起來似乎其實也不用特別趕就能準時畢業(感謝那個時間空著就焦慮,不知道幹嘛就選課來修的小菜雞),在通識課之類的部分甚至超標;又問了學姊的升學時間表,也是差不多這個時候開始備考。那個兩年前想說「那要不今年就先填看看交換?」的心態又開始浮出來,拉著自己的不是當初說「不用趕著畢業也沒關係」的chill心態而是「這樣狀態下的自己準備好了嗎」,有種自己發條還拉得回來的安心與過去一年的心得會不會又煙消雲散的憂慮所產生一言難盡的心態。
    而決定先考考看之後,這年的時間也可能成為了最後一年的大學生活。第一個產生變化的大概是對於選課的態度,以前大概是有什麼有興趣的課,也不管學分結構也不管用不用的到,總之先上上看的心態待下去。這次選課時也抱著一樣的想法,硬生生拉到了25學分享著慢慢退,但有點不同的是,拿來填充的大部分是過去還沒修的必選修。因此當知道自己的學分壓力其實沒那麼大之後,心理的惡魔開始拉扯了。「這堂課退掉是不是比較輕鬆?」
「如果沒有這堂課是不是少了一些對研究方向的探索?」「我的時間這樣夠用嗎?」「這些知識以後會不會用到?」等等的,當發現可以把有興趣但不缺的學分改成旁聽後,心態從一開始的不知道該退哪些的貪心全要,到退成這樣自己還是個學生嗎的身分焦慮。不知道為甚麼,從大一開始看到空空的課表總會焦慮,但既然自己剩下的時間是拿來讀GRE和寫研究計畫,那應該可以說服自己吧。



    PS 在前往福岡機場的路上確實有想著,要是班機就這樣墜落,那應該會是我人生一個很好的結束點吧,畢竟小時候被叫念書說要先苦後甘的反駁是,那不如先甘後就沒有然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東京喧囂旅 JP.003

新地方,老話題

朝陽;幽谷;夜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