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人: 過去與現在的交鋒與融合
ISBN:9789579159883
書名:台北人
書籍作者:白先勇
出版單位:爾雅
出版年月:73年12月20日
版次:20版
一、作者與內容簡介
白先勇童年成長於中國的戰亂中,隨後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使他成為我們所謂的外省人。父親白崇禧為陸軍上將。白先勇的生命歷程巧妙地溶入了台北人一書中,書中以十四篇短篇小說,描寫有著不同的身分與地位的人們,從大陸來到台灣的種種經歷。從生活的今昔對比,到不同觀念的人們互相碰撞與影響,進一步體現出他們心中的徘徊與掙扎。
二、內容摘錄
他知道什麼?他跌得粉身碎骨那裏還有知覺?他倒好,轟地一下便沒了──我也死了,可是我卻還有知覺呢。 (P36)
日後打回大陸,無論如何要把他的靈柩移回家鄉去。(P140)
他看到中央有一兩顆特別繁盛,他走向前去,用手把一些枝葉撥開,在那一片繁花覆蓋著的下面,她赫然看見,原來許多花苞子,已經腐爛死去(P192)
「我去叫人沏壺茶來,我們倆兒正好談談心-你這麼久沒來,可發覺台北變了些沒有?」錢夫人沉吟了半响,側頭過來答道:「變多咯。」(P240)
三、我的觀點
《台北人》以極為精緻的筆觸描寫社會不同階層的人物從中國來到台北的境遇,僅僅是透過描述這群人物在台北的作為與現況,便透露出在巨大時代齒下,身為或大或小的人物特有的緬懷與惆悵感,以及隨之誕生的種種觀念與矛盾。
在許多行為或言談中發現,這些小說的主人公們其實與台灣這塊土地與上面的人存在隔閡,大多不願意接納台灣這塊土地或本在上面的人們,甚至有著鄙視或相對優越感的存在,導致從行為乃至觀念產生一股不協調感,例如《花橋榮記》的對台灣婆的批評與不信任,或《遊園驚夢》中台灣布料的粗糙不柔熟,花雕酒的割喉不醇厚,在一些判斷與選擇中,總會帶點不願接納的氣息。我認為與其說這群人自視高人一等,認為台灣不如中國美好,倒不如說過去的中國作為一個象徵,悄悄的在心中與過往的華美與繁盛產生了連接;而現況的蕭條或不如前,則讓現在的台灣成為了哀怨聚集之處。我認為這群人對台灣的隔閡,其實是美好過往與破敗現狀的投影,這樣的投射使得兩者的價值觀漸行漸遠,與此同時,也有一部份的人試圖跨越這才隔閡,與過去產生掙扎。就這樣這層隔閡逐漸成為了扭曲而深邃的鴻溝,成為了不同價值觀的拉扯與糾結。我們也能發現在《台北人》所描述的年代,這條隔閡的界線已開始模糊扭曲。有人仍在線一側的緬懷過去或嚮往彼端;有人在界線上徘徊或深受傷害;亦有人完全度過了界線,掙脫過去或視而不見。
我認為最能看出主人公選擇不同價值觀的時候,便是他們來到台灣後遭遇挫折,或是與過去產生對比之時。有些人選擇沉溺在過去的美好,對現實的衰敗鄙視或視而不見,例如《歲除》中賴鳴升不斷沉浸於抗戰之時的種種事蹟,卻以此為恃而不滿於現今的廚房雜工;或《秋思》之華夫人細心隱藏鬢角上的白髮,對戰後日本的發展卻嗤之以鼻,與此同時,有一群人選擇完全停留於過去,幾乎與現在斷開連結,最顯然的莫過《永遠的伊雪艷》中的伊公館,館中賓客來到公館後便完全浸入過去身在上海的派頭,而伊雪艷則成了華美過去的象徵,成為永遠存於過去的人物。而有一群人試圖跨越隔閡的鴻溝,卻因為過去的烙印而深陷於扭曲之中,例如《那片雪一般紅的杜鵑花》中王雄對小妹仔的眷戀,一五一十的投射在了麗兒身上,使他貌似脫離了懷鄉的過去,但當麗兒對他產生反感時,這個投影出的現實便於一夕間崩潰;抑或如《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的教主,有聲唱片與車禍接連將他打回人間,只得不斷於公園內物色「白馬公子」以維繫榮光,最後在警察毒打後泡影完全破滅。最後是一群完全斷離過去的人們,他們幾乎放棄了往日的輝煌,將過去塵封,試圖在現實中取得一席之地,例如《梁父吟》中王家驥對中國禮儀傳統的不耐煩,長期居於國外使他與過去的連結逐漸淡化;或如《冬夜》中邵子奇最終當上了官,雖沒違背「二十年不做官」的誓言,但也宣告了過去已成為歷史。
當每個人開始拾起不同的價值觀時,不同角色的互動便漸漸浮上檯面。有許多不同價值觀的人物產生了敵視或批判,例如《秋思》中華夫人稱萬夫人「周身都沾了東洋婆的腔調兒」,即是嚮往過去的人對擁抱現在的價值觀做出批評,而《梁父吟》中王家驥的反感則體現了捨離過去的人們對過去的排斥。也有人物的互動中浮現了已經選擇(或被迫)定位了自己的價值觀,但仍舊嚮往彼端人們的情形,最明顯就如《冬夜》中吳教授自稱逃離了過去的光榮,像個逃兵旅居國外,也表達對余教授堅守教學崗位的嚮往,但與此同時,徐教授卻苦於現實而冀望得到獎金,甚至請求吳教授引薦他到國外教教中文。然而書中出現最多的情形,是對於不同價值觀無感或甚至不滿,但選擇理解或讓步,例如《歲除》中劉營長夫婦都知曉賴鳴升的念舊與虛榮,但還是陪他「鬧了一天」,他睡去之後才悄悄將宴席解散,或如《梁父吟》的樸公雖然不喜愛王家驥的治喪,但還是說出「他那些後輩,有什麼不懂事的地方,你擔待些」。
從《台北人》中我看到,這群被齒輪推著被迫前進的人們,為了適應這個時代產生了種種不同的觀點與價值觀,最後彼此產生交集,互相影響與融合。《台北人》一書就算到了民國百年後的現在,仍然具有很強的啟示作用,我們仍然面對著不同價值觀的影響與衝突,仍然無法做到全盤的理解與接納,或許不管是《台北人》抑或是現在,我們從來沒有一個絕對的正確與錯誤,僅僅是每個人生存的方式不同罷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