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國語文演說:試圖迎接現代的古物
前言
上個星期去參加了國語文演說競賽。自己並不是那些從國小練習到現在的沙場老手,而是在準備學測的暑假莫名中選,只練習的一個多月的傢伙。雖說如此,還是有些值得一提的東西,其下,先以我自己如果以國語文演說競賽的方式寫這道題,演說稿大致的形式,並以此為基底,向下論述我之於國語演說真正的想法。
演說稿部分:
各位評判老師,各位參賽同學,大家好(鞠躬)。我是編號第○○號,今天我要演說的題目是,第○○號題—我看國語文演說。
國語演說是一項歷史悠久的藝術,而在國民政府來台後,更把這項中華文化的集大成帶來台灣,轉換成競賽的形式帶入校園。在演說中,不只要有口若懸河的口頭表達能力、博覽群書的知識底蘊、妙筆生花的寫作技術、以及與時間賽跑、與壓力共存的膽大心細。那麼,身為競賽員的我是如何看待,由從中體悟到了哪些事情呢?
首先迎面而來的便是知識底蘊的考驗。說道史書的第一位,我想不少人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史記吧,而其作者司馬遷,更是為人所熟知,那個他是如何寫出史記這樣名留青史的作品呢? 很大一部份,歸功於他在青年時期的遊歷經驗。司馬遷生於史官家世,從小就對歷史有很深的認識,而在青年時期,他誓言要悉論先人所次舊聞,追回天下亡佚之書,開啟了他周遊列國,往各地考察,這樣的經歷成為他往後著作史記中重要的基礎。而對於國語文演說,人手一本的資料便是最好的例子,就像論文中文獻回顧一般,在台前的30分鐘所準備的,除了自己的論點與闡述,前人所留下的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成為演說中重要的實例與支撐,更訓練著我們在當天參賽前,累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沉澱自己的底蘊。
但空有前人所給予的知識其實並不足夠,要避免自比變成兩腳書櫥,空會掉書袋,更重要的其實是思考能力。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經檢驗的生命不值得活。」是的,在一篇文章、一副講稿、乃至整個人生,其箇中精華便是思考與思辨,以國語文演說來舉例,首先在達到題目時,就猶如遇見人生中的一道疑問,便開始以此為中心向外思索,逐步連結一個又一個的解答與新的疑問,串連成一棵大樹。但這棵大樹,如果任其心志隨意帶領,肯定會變得張牙舞爪,雜亂無章的糾結在一起,因此我們要細心梳理,把一層一層的爬梳結構而使之有層次。
而對我來說,國語演說最重要的,便是讓我學習面對壓力。從小我就是一個害怕上台的人,膽怯面對眾人的視線,但開始準備演說後,我發現其實這樣的視線並不會殺死我,反而給個我機會好好表現自己,使自己強大,而在逐漸習慣的過程中也演成了直面大眾的態度。而在時間壓力的部分,30分鐘的準備在一開始顯得措手不及,但隨著熟悉與對流程的掌握,自己開始明白如何好好的分配時間,更重要的,如何在有限時間中面對壓力,而處變不驚。
總結來說,國語文競賽以最緊密的方式濃縮了一個國文作品的誕生,從無到有的完整過程陳於其中,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無論是思考能力的訓練;文本閱讀的理解;抑或與壓力共存的體察,最重要的是,讓我們以小見大,真正的認識國文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而在我們的生活—生命—中,留下腳印。
我的演說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正文
因為我所認為有收穫的部分基本上在演說稿第二、三段的部分敘述完畢(意即知識底蘊及思考能力),雖然有為了符合演說稿風格而部分扭曲,但就不再重新贅述,以下將會著重在我與起初想像認知不同的部分。
工具
有一點我實在是百思不解,國語競賽在演說部分開放帶自己的紙本資料進賽場,在30分鐘的準備時間可以參閱,但是電子設備卻不能入場。的確,只要將需要的資料提前列印即可用紙本的方式帶入,而普遍來說競賽員也會事前準備一本自己整理的資料庫,裡面可能有許多可以隨插即用的例子或論述,形成一個模組化的素材,看到題目就把資料庫的素材調出來拼接,而很多從小比到大的競賽員就能很機械式地看到題目就對應到自己資料庫裡的東西。
基於時間因素(稍後會在題及),要在30分鐘的準備時間確實不太可能再去查找新的資料。但就我的理解,這樣的因素也代表就算開放電子設備,競賽員在賽前還是會先查找資料。準備自己的資料庫。反之,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網路資源,對於文章的形成有一定程度助益,例如在核對資料真實度方面,稍微查證一下就會發現我在講稿中說司馬遷說:追回天下亡佚之書,其實是我臨時捏出來的一句;又或者在資料的細節以及來源,可以處理得更加漂亮,而不是草草帶過而顯得對前人研究有些失敬,但我認為相對重要的是,在網路時代了,這樣的限制會不會反而限制了當代幾乎是標配的搜尋與篩選能力,而在另一個層面減低了對題目與文本的連結能力?
但不可否認的,這點只是賽制的枝微末節,就比賽而言這些細節並非如此重要,反而是在防抄襲、防槍手方面會是相對緊要的。所以這裡只是我單純從作品形成的角度,因無法完善而BB而已。
時間
30分鐘的準備期,基本上就是在考驗運用手中現有資料與腦袋的思考能力去組織一個5分鐘左右的短講,只是這樣的下來讓成品顯得呆版,對於所拿到,相對大的題目來說,沒有真正打開格局,而比較像申論題的作答,連結手中素材去拿分。
不過這終究是「國語文"競賽"」的必然,這終究是競賽,就如同從小寫的作文考試,最終目的是去量化、評比,而不是出版一個好作品。只是我個人單純不喜歡新月派聞一多堅持的「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帶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 只我單純不習慣思辨被量化而BB而已。
空間
基於方才提及的工具與時間的因素,其實這樣的的短講著實難以提出有規模,或新穎、有趣的論點,而賽制其實也沒太追求這個。比較真實的感到這點是在訓練試講時,老師說準備的論點「太爭議」建議改一個,一開始還秉著奇怪的政治敏感度去覺得怎麼不能講,但慢慢下來也發現,與其說不能講,倒不如說是沒辦法講,時間與格局基本如此,真的要闡述一個可能有爭議例子或的論點,也沒有空間跟時間去處理、打磨,所以在賽場上看到大多是保守的觀點,問題→解答的方式基本上是些老生常談,我自己也沒有例外。
但我還是有些懷疑,這樣的作法是否真正有助於思考能力的養成?有些人殂小比到了現在,不斷熟練著這樣的系統,「合作」「友愛」「夢想」之類的,幾乎是下意識給出例子與論述,但這些真的是自己的嗎?的確是自己想出的東西,但幾分是為了應答而出,幾分又是自己真正所認同?如果拿個賣弄的詞彙,是否真正有人文素養?
當然,或許存在那些在這些情形下依然能行雲流水的能士,所以只是我能力不足在BB而已。
我的觀點
以前提到「國語文競賽」,總會覺得有股學究味,總覺得士民國政府遷台帶來的老東西,甚至帶某種強勢文化入侵的意味。而在國中時期又看到同學那種極度框誇張做作卻沒什麼實質內容的表演風格,印象差不多就底定了。但真的走到比較大的賽場,其實也並不如我所想那班,除了納入客語、閩南語、原住民語,試圖在制度上打破之前文化霸權的問題,從考古題看起來題型上也的確有給人比較大的論述空間與不同視角的接納(孝順是一生都要實踐的功課
到底甚麼鬼),但總體上還是以主流認為演講應該要有的樣子為主,例如聲調、表演方式、論點配置等方面,雖不至於國中所見那般「奇特」,還是承接以往宏大正氣的風格。
以我自己而言,果然還是不習慣於這樣的體系。在演說過程中總會覺得鋪上了一層假面,試圖讓自己能表現出題目或比賽所期望的被看見的,所以就算我從小幾乎沒怯場的問題,還是在講稿湊出這個是故,就算我沒有很認同孟子的政治觀,還是在比賽引了不少次。或許世界就是這樣,本來就沒有要給你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並不願意把我上面所述稱為「問題」,因為到頭來只是我自己好惡的問題,沒有人逼迫,也沒有人受傷害,只是我在BB而已。
只是
對我來說
總覺得,國語文競賽,有些無聊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