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周練:跌宕起伏外交史

     社交這個場域,之於我而言是個陌生、茫然,卻又帶點排斥的境地。

    小時候頗排斥社交,更明確一些是排斥social,認為花時間去打好關係是件膚淺的事情,倒也不是沒有朋友,但常常是自己一個人,尤其是脫離了班級,升高中的暑假,赫然發現自己沒有半個人可以約出來玩,而長年荒廢社交軟體,我甚至連私訊人都不敢。不過一晃眼也是3年前了,雖然花了好段時間才學會網路互動方式,但總算有個底。

    上大學前開始認知人脈的重要性,身邊的人說著大學其中一個任務是打好關係,以後這些同學很可能是未來的工作夥伴。於是乎,社交變成了一門必修課,我不得不——當然也可以說是我選擇——的作業。但畢竟是不習慣,尤其大學一批又一批的陌生開發,是我最不熟悉的社交模式。過去在閱讀營就曾經過了五天,卻連半個人都沒認識到,船過水無痕。所以大學起初還是挺慌的,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達成(不過,當初對於如何學習這件事情,顯然是壓過這層顧慮的),看到別人限動又跟甚麼人出去,一方面覺得還好我不用花這時間,另一方面又很擔憂自己是不是某方面又"落後"了。

    雖說如此,大學時間昂貴,所以依舊把社交場合排到很靠後的順序,想著其他活動也多少可以認識人,就不需要浪費時間。但前幾周和系上同學吃披薩時,想著為甚麼他們講的同學我都不認識,甚至連一次話都沒說過,在談話中發現 阿 我都沒有參加系上活動阿。 總而言之,就算有綁定身分上的關係(同學),放著也不會像水果一樣變熟。

    所以我自己出現了一個奇妙的心態:用外交模式比喻社交模式(大概是IR內容作祟)。參加活動就像外交事件,自己設定有某些外交目標,達成就會默默喊外交成功,沒有達成預期就會有點失落的覺得外交失利。

前情大致是這樣,終於進到這周發生的事了。

    先是系上讀書會,其中有一位我頗有興趣的人,此外也想多打好跟學長的關係,但最後就如讀書會普通的進程,沒有甚麼改變。接下來是政治周,原先星期一去時跟攤上的同學聊了一下,但因為趕課所以先走了,但到星期三下課準備好要donate時,大概是要收攤的緣故,稀稀落落,原本買啤酒社交的計畫告吹(雖然同因要收攤而啤酒打折了)。以上是外交失利,原本還想說就算了,反正大學生活百百種,我就乖乖當個書呆子就好。沒想到接下來的兵推完的挺high的,也跟目標人士達成接觸(?,最後的消夜也吃得很開心。後來想想,這場消夜的social性質應該算多,但我卻能由衷地感到開心,大概是第一次。接下來是星期五校慶,開場完的早餐局,同學拉了三位同系的女生(是,完全沒說過話的那種),看到六人餐桌的時候倏然想起小高一時被抓去聯誼的不美麗回憶,但看大家都是同學,所以就沒先落荒而逃。結果意外的安全下庄,看到他們來追蹤IG時,默默:外交勝利(雖然幾乎沒有我努力的成分就是了)。

    以上,是一個類似小朋友討糖吃的小故事。原本想續寫關於"自己好像愈來愈難當好垃圾桶"的事情,但是背景音樂剛好結束了,所以先這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東京喧囂旅 JP.003

新地方,老話題

はたちの誓い X タイムカプセル (20歲的誓言 X 時空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