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3的文章

糖分攝取,附加套餐清單

圖片
 一周完整的年假。 正式的宣告放假後,到沒有想像中的空虛焦躁。任憑腦袋漫遊,沒有計畫的,決定自己待辦事項,唯一的依據是年節前的大致想望——就如同每次放假前,總會定下些放假後想做的事情——算上種簡單的新年期許。 通常這類清單若不落實為行事曆,往往會一拖再拖,成為電腦記憶體中的古蹟,待假期結束才赫然想起這般存在。原以為這次大概也是如此,會在電玩、動畫等唾手可得的消遣中飄過這年節,經過上周的放假宣言,倒也不全然反對這樣的安排。或許是心性已經成形,當電腦玩超過一段時間後,心裡總是有個聲音說:「差不多該停了,今天的分夠多了」,換作是過去,就算有這樣的聲音,大概也會繼續癱在座椅上,結束也有某種程度的戒斷症狀。但最近卻很自然的:阿,是時候了。就停手換些活動。雖稱不上心靈逐漸成熟云云,比較像身體從過去提取了些經驗。這些隨手可得的娛樂,大概就同廉價的糖,簡易,無須思考,入口即有甜味,且屢試不爽,誘發著大腦繼續吞食下一顆。但這些糖終究是負擔,仍然會膩,麻煩的是就算身體發出訊號,以膩感試圖停手,大腦還是多抓了幾顆,漫無目的地刷 YT 廢片、硬是多看了幾集連續劇等等,口中殘有甜味,情不自禁就會想延續些享樂。最後關上糖蓋子,只存化學藥劑的乾澀和滿腹的臃腫,空虛與疲倦將吞噬身心。過去吃了不少這樣的苦頭,大概就同現在不會再毫 無節制的攝取一樣,對於這類消遣或多少有能力已較為自然的方式節制。道家觀念在有些意外的地方得到體現。 往下大致說說有那些清單成功地成為替代活動。 無法企及之高度 雖然沒練習素描,倒是跑去跟弟弟借來了繪圖板,把去年暑假剩下的速寫習題拿出來玩玩。不得不說,練習本身頗是乏味,尤其手感不好時,怎麼打底都是歪的,叫人煩躁而想棄筆偷閒去。練習本身的樂趣在於完成後的成就感,感覺就像打副本練經驗,打副本本身已經重複至無可生趣的地步,但看經驗值堆積起的升級,畫本身的完成,還是令人滿足。 但作為興趣,某些領域總有感到無法企期的瞬間。好比說在 Minecraft 蓋建築是我國中時很喜歡的活動,就算建築本身並不起眼,看到一磚一瓦逐漸樹立的過程很是有不少成就感。但當意識到 hypical 伺服器,裡面每一張地圖其實都是大神等級的作品,但在遊玩本身卻完全不會特別留意。想到自己大概此生無法達到那樣的技術,卻只是整個伺服器的一小部分,真有種存在主義式的感...

年前年後

圖片
 嚴格意義來說,年前年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但周末剛好嵌在這時間點,倒也只能一併寫寫。     年前在忙研討會的東西,呼應上周,會議本身比預想的還要有內涵。會前的準備相當漫長,但又些許有意的控制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希望和去年暑假一樣,把時間全部砸在營隊準備,收穫卻不成比例的空虛。從準備到活動結束的時間感有些奇妙,處理手頭上的任務時,時間總是沒留意就飛逝,一個下午忙一忙就不見了;但望向整個日曆,上星期開始揪的桌遊局好像許久以後,活動的這一周顯得漫長。     對於活動本身,原本只是將其視為履歷累積的必經,對今後參與海外活動可以有更多素材可以秀,因此對活動內涵並沒有特別的期待。不過Grinnel方請來的講者意外的有料,雖然說不上開了新眼界,但著實把現行的理解更完善了(反觀台方請的某位KMT青年部成員,到現在還是不知道他想表達甚麼)。總之,有被驚艷到,而活動結束後有種「放假了」、可以好好過年的感覺。能在寒假中再一次放假的感覺挺不錯的(? 。     緊接著活動的是一連串休憩行程,現在看來我的時間跟其他人的時間錯開得有些多,致使這些行程塞在了少數幾天或是流標。早上騎車下午桌遊什麼的雖不是不可行,但還是有些緊湊,尤其是後續年假空空如也的情況下。彷彿整個學期的縮影,有時忙得半死,閒下來就完全空下。以前很渴望這種完全自由的情境,可以在一段時間內脫離所有「該做的」事情,全心全意放手做自己想做的。到頭來真正碰到這種情境還是會徬徨,想著自己是不是不該這樣蹉跎,或者甚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云云。無論如何,過年放假已經是既定事實,大概也不會排計畫說每天要完成什麼,頂多是每天爬一趟東照山跟每周的周記記得寫吧。 最後是關於過年的一些東西。     我們家一直都沒有什麼年味。前陣子回雄中,順路造訪三鳳中街採些年貨,街上的氛圍和與老闆娘的談話都比家中更有過年的樣子。爸在過年期間工作特多,基本上不會在家,而自從外公中風後也很少回老家圍爐,大略僅在年節抽一天回去看看。今年的小年夜在羽球局中度過,回到家才發現大掃除已經結束,最具實質意義的過年活動就這樣被我翹掉了(聲明,我有先確認是要除夕大掃除,小年夜只是先開始處理,沒想到手腳這麼快)。於是年節的第一天就在全身的肌肉酸痛中度過了。     除夕回外公家...

事物之本質

圖片
       最近開始練習煮飯了。     看著群組同學的討論中透漏又看了什麼書,冥冥之中又感覺被罵了。午覺睡的時間有些過長,睡到3小時的時候真的嚇到,明明並沒有特別的勞動,進寒假後睡眠時間卻長得不可思議,反而晚上精神不錯,或許是英文複習都排在下午,腦袋在逃避面對這個不想面對的課題。總之雜事先這樣。 part 1 想要不勞而獲     原本加入學生會的藍圖,有一張梗圖可以很完整的反應動機     回顧高中時的學聯會經驗,儘管想出不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好像就是無法迴避:"總之當部長感覺很不錯啊。"這樣一個膚淺而功利的理由。總覺得社會有些彆扭,明明是功績主義卻要裝出正義之模樣;明明就是想要頂大光環卻得找個高大上的理由給教授而顯得清高;明明就是看上部長這個名號卻要說是服務大眾或不屑名聲。扯遠了,總之原本到學生會也是抱持同樣的想法,好好做然後接個部長職之類的地方,感覺理所當然。     在新學期籌備會議上,部內編制從分組改成委員會,以專案負責人的形式進行組織劃分。原本當然有準備幾個提案,但討論到後期,默默地就變成沒有接到任何負責的專案,一開始也樂得輕鬆,不太想跑這些事務。後來才察覺,如果負責人相當於過去的組長,那我不想接這些事,為何還要想望職位的名聲?總之就是這樣一個有點不勞而獲的心態,不過現在對深入學生自治活動也比較放緩了,大學環境自由與資源固然使學生會組織運作的比高中有聲有色,但也使其跟我私人利益至少在觀感上沒那麼有掛勾。還有一學期可以觀察看看。      後話,後來才在聽別人說學生會有編薪水,但至今沒有錢入帳。 part 2 觀察角度決定重量      原本以為自己在環島前不會有什麼大計劃,結果原本以為沒錄取的Grinell 合作研討會突然就把人拉進群組了。看到的第一感是開心伴隨頗大的壓力。開心有兩個層面,一是我國際交流能力一直偏差,之前沒上九州工業大學的國際讀書會就半放棄了,沒想到莫名上了;另一層面是寒假有另一個可以稱得上正式活動的東西了。壓力則相當直覺,畢竟之前兩次國際交流經驗都不是很好,所以還是會擔心這次表現是不是會一樣差,尤其這次活動比起過去單純"交流",主要目的更偏學術研討,瞬間壓力...

你是自由的嗎?

圖片
      標題取自 蔡璧名老師上課常說的提醒,通常代表模糊的作業指引。     寒假默默地也走向了第三周,看到限動中漸漸冒出的寒假開始之慶賀,跟邱半開玩笑的說:「我們的優越期結束了」。倒也沒錯,每逢這類有些「不一樣」的時刻,總會想自己比別人多得到了些機會,應該好好利用,但寒假默默地也步入了三周,好像只能模糊的說自己在休息,然後想準備些語言、繪圖之類的能力,但又沒有什麼實際的證據。自己大概是很難過好長假的人,想要好好歇息,但又不想渾渾噩噩,最後常常是要動不動,沒有效率的進行之況。這樣說似乎對自己有些無情,畢竟是有做些事情,但卻又不能如學習歷程,把完成的(或未完成的)抓出個響亮的名號,說自己考到了什麼什麼證照,或去哪裡好好的休憩了一陣。自己規劃的事項,總有種「不做也無妨」的劣等感。     交代些近況。周一正好一群北部同學下南部玩,於是跑去台南同學家串門子。不得不說他們真有規劃旅遊的天賦,在中西區漫步,總能挖出些好吃的道地店家,或者某某路標的軼事。總歸是些見識廣的人,能在孔廟裡細數七十二賢的往事和總統匾額,大概請導遊也沒這番體驗。原先在分頭前邀請我明天帶些盥洗衣物再來一趟,住同學家裡開的民宿,當時覺得連續跑兩天台南很蠢很麻煩,或許一部份是開了社交濾鏡,覺得跟這群朋友一天的行程已經夠情義了,現在想想,如果是要好好玩一番,再多去幾天大抵也會挺有趣的。     周五回雄中看看老師。上大學後似乎很多同學都回自己母校,或演講或敘舊,某種程度帶點炫耀的成分,無論是身為台大或大學生的身分。證照又上台臭了碩哥一波,久違的男校垃圾話氛圍,結果我回答學弟關於系的問題時也水了不少垃圾話,著實有些抱歉,但影響大概也不多。總而言之,在校園晃了一圈,坐在窗台上看書等兩個雄青社員和老師談話,本質上是相當自由的,但卻沒有剛放寒假跟同學跑到成功高中(他似乎被老師邀請回校分享),當時在校舍間竄進出那般的自由——優越——感。結束後以小趕回家了,說要提早為後續的宜蘭行做準備,我們三人則晃到了鄧家冰店。久違的點了牛奶冰,奶香味時常給我乳臭未乾的感覺,但看到菜單上牛奶冰三字,在冬日南部略曬的太陽下,空氣提升到適合吃冰的溫度,但又不需要沁涼的碎冰消暑,牛奶冰意外的成為合適的選擇。     散會後,騎著機車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