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之本質
最近開始練習煮飯了。
看著群組同學的討論中透漏又看了什麼書,冥冥之中又感覺被罵了。午覺睡的時間有些過長,睡到3小時的時候真的嚇到,明明並沒有特別的勞動,進寒假後睡眠時間卻長得不可思議,反而晚上精神不錯,或許是英文複習都排在下午,腦袋在逃避面對這個不想面對的課題。總之雜事先這樣。
part 1 想要不勞而獲
原本加入學生會的藍圖,有一張梗圖可以很完整的反應動機
part 2 觀察角度決定重量
原本以為自己在環島前不會有什麼大計劃,結果原本以為沒錄取的Grinell 合作研討會突然就把人拉進群組了。看到的第一感是開心伴隨頗大的壓力。開心有兩個層面,一是我國際交流能力一直偏差,之前沒上九州工業大學的國際讀書會就半放棄了,沒想到莫名上了;另一層面是寒假有另一個可以稱得上正式活動的東西了。壓力則相當直覺,畢竟之前兩次國際交流經驗都不是很好,所以還是會擔心這次表現是不是會一樣差,尤其這次活動比起過去單純"交流",主要目的更偏學術研討,瞬間壓力有點大。尤其是還沒確定任何討論與任務的空轉感,別無選擇只能讓時間流逝,很大的難關在步步逼近卻無從準備的慌張。當其中一位主辦宣布推遲活動時,反而默默鬆一口氣。當這個公告確定是主辦方疏失,協辦重新來問我是否有意願繼續參加時,猶豫了一陣才答應下來。
後續兩個轉變解決了主要壓力。一是剛決定討論時間點後,重新看了排程,突然發現退一萬步來說,就算自己真的完全搞砸,不過也就10分鐘的短講,而又是線上進行,甚至有組員一起分這10分鐘,自己就算臨陣脫逃也完全不會有處罰。意識到這點突然就在某種程度上安心了,就算暴死也不過如此。第二個事件是NTU代表方的會議,主辦坦承這次活動台方準備很混亂,這讓我了解到這次活動遠比我構想的規模還小,只能說儀式感或專業感真的對活動想像的影響很大。
截至目前準備得還算開心,好幾次進入好久不見的心流狀態,等活動結束如果體驗不錯,應該在下周會有心得之類。題外話,當花相當時間準備活動後,看到其他人相對沒那麼積極就會有種幻滅感,不過這次就無所謂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