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紀行:環1

單車是一項有旅行性格的運動,環島亦然。

介於挑戰自我與放縱休閒之間,大略稱之為最廣義的壯遊之一。

-

    北上的客運在夜間出發,與過去參加營隊的身影重疊,同樣的興奮與期待隨著架高的車身起伏。不安的心卻比以往還少,重複的演練與北高行基本除去了體能上的疑慮,知道自己雖然體力不如我身邊有在運動的朋友們,但苦撐的毅力比別人多了一些。牙咬得住,能花時間慢慢磨,因此終究能抵達目的地。
    少數的不安定因素是路況與天氣。東部的路途是我完全陌生的,尤其兩次橫越山脈的道路;至於天氣,因為時間已經敲定,就只能聽天由命,老實說,早就已經準備好淋個一兩次雨。
    最令我不安的還是車友了。一直以來都習於一個人的運動,單車、跑步、游泳、跳繩……或許是還在小胖弟時期沒有運動的訓練與朋友,真正開始運動後,多數的團體運動已經跟不上同儕的步伐,身邊的人也不會想到找我,經過幾次碰壁後,便習於一個人運動了。一個人有獨特的浪漫與風情,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下坡衝刺,或停下拍照,都取決於指尖的煞車,毋須過問。跟車好處固然多,配速、破風、領騎都可以分攤壓力,好的車友更可以直接帶飛。問題在於,從學測後尋尋覓覓,或許是過去的延伸,始終沒有這樣的朋友出現。
    陪著一起環島的夥伴是過去人社營的成員,開始騎車後才發現他也有這項嗜好。老實說他是現階段與我體能最相符的夥伴,騎行上的默契算是相當好。問題在於這人屬於我弟那款,有點北七北七的人(這樣寫有人會懂嗎?),總之,對我而言極度不適合當旅伴的人。而環島又是一項極具旅行意義的旅程,總之是個兩難的問題。但是到如今,也是已經一起環島的夥伴,這個credit還是該給的。

-

    旅程本質上割裂成兩個部分:騎行與旅行。白日出車,昏黃到旅館後盥洗換裝,在城市間徒步觀光。單車變成介於交通工具與運動器具間的狀態,騎行中最期待的反而是下一個市區,因為象徵著關卡的突破與前進,旅行的意涵被寄託在各個補給點與休息城市之間。這樣的割裂始於第一夜,原先害怕無法準時抵達而宿於礁溪,不料反而提早抵達,為了彌補這樣的遺憾(對我而言確實是遺憾),而從礁溪到宜蘭市區的火車,在此巧遇來宜蘭觀光的朋友,確立了把車停好後才是休憩開始的訊號。

-

    騎行的壯遊體驗,總是藏在枝微末節間。繞過山岬乍現的廢棄礦坑、與鍊條輪轉音平行的,海岸線的浪濤聲、與路邊攤老闆的閒聊之間,這次旅途不像北高行那般,路途中用力地思索旅行的意義,讓精神與現實抽離。只是前進而已,在多數的時間裡是體會不到意義的,唯一的目的是填滿地圖上的灰色線條,像下載的進度條,一格一格的前進,於是會不自覺地想加快步幅,提早完成進度。大概就是在此之間,轉角夾藏的美,夾帶旅行的氣味,會讓環島有環島的性味,而非9日連續的訓練。當視線離開手機上的地圖與前車車體之時,旅途會被賦予意義。

    北海岸的灣澳是陌生的。西南部的孩子長於沙灘和珊瑚礁石,近代一些可能是消波塊與人造碼頭。北岸岬灣間的山落於海,僅僅如此便可吸引眼光,沿著山勢繞行,不同的景幕隨之揭起。

        十三層遺址就是這樣藏在某個幕間。便抓起手機迅速按下快門,大概連對焦都來不及就離去。旅途中唯一一次單手騎車拍照,在大車橫行的台2線,現在想想大概是本次環島最冒險的行為。

    花東理應是旅行中最值得期待的部分,是地圖中尚未點亮的區域。但環境會顯著影響觀察視角。雨打在身上,潑溼襯衣與鞋,此時便完全不會多想,心中只有旅館的屋簷。說什麼最艱苦的環境中會有最亮的光,若不是終點的解脫,就是強者的餘裕罷。雨的作用也不僅止於真正來臨之時,當天氣預報稱下午即將下雨,而當天又有130餘k的行程需要完成,這樣的騎行在壓力之下,只會充滿趕路的痕跡與膽戰心驚。

    東部的海岸有不一樣的氣息。南迴的路上可以在一趟旅途中見到太平洋與台灣海峽,前者的藍深而黑,大陸棚外有著明顯的交界;轉下壽卡,後者還是記憶中的混濁,與天空的灰揉成一片。說是如此,南迴東部段其實聽覺多於視覺,一來順時針又靠右行,海時常被翻轉的車道掩蔽,二來升降不止的公路伴隨間歇的爬坡,爬升時聽力總是優先於視力的。在沒有車的爬坡段,拱起背,半掩著眼,對踏板施力。鍊條油被前幾天的雨刷去不少,軸承處發出「唧--唧--」的摩擦音,呼吸的節奏跟著輪胎旋轉的頻率,坡度不高而不致於粗喘,順著海流,與海的聲音共鳴,風切過頭盔颼颼,提醒著這段里程有著自然的助力,一路帶領到山腳下的聚集之地('Aljungic)。

    如果說最美的風景是人,那最易體現的時刻便是爬坡了。壽卡段遠近馳名,騎在舊台9線,路人與車友會不吝嗇的給予打氣,幾度小客車經過開窗喊的加油,反倒使專注於踩踏時嚇了一跳。但心中還是十分渴求這樣的鼓勵,就像提及環島時他人的語氣與眼神,是某種榮耀與認同,用我自己的話,是用腳踩出的虛榮。
    壽卡山腰有座福德宮,香客意外的不少,其中一位阿伯看到我騎車前來,贈了我一袋菱角(估計是屏東行車時在路上購置的),因為有準備補給,現場陪哈拉幾句,吃了幾顆,放了幾顆在袋子,剩下的便婉拒了。爬上壽卡,驛站如預感中的沒開,車友也沒想像中多,只有一位騎小折上來的大姊,也是相當熱情,說也是在環島,不過是小折與徒步並行,也是路段中僅有一位與我相同,從東部上來的車友。休息過後,聽他說沒帶補給上山,便把剩下的菱角轉贈給了他。這樣的小故事還是挺討喜的,但似乎只有在山間比較容易發生。



-

    回家的路心情很奇特,是環島中的一個大休息點,也是回家。從枋寮回程的路已經騎過不少次,漫遊與疾行的兩種心情交雜,到東港為止都抱持著僅有半天的行程,陪著夥伴隨意在港區亂逛。但進到高雄心情突然切換,景色回歸熟悉的日常,旅行的意義突然變成歸鄉,踩踏的速度加快,不知為何想要早點回家。據夥伴說速度一度拉到45km/h,但我沒有車表,也無從確認。
    高雄的後半日幾乎忘記我在環島。陪朋友聊些奇特的話題,在美術館逛逛,不知是把高雄當成其中一個景點在觀光,還是單純的住在高雄久久出來晃晃,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跑步經過,一時間居然沒想起自己才剛從枋寮騎回家。

-

    北高的路程大致是熟悉的,該逆風的還是逆風,也少了一段台3線的爬坡,大概只能寫幾句。
自從菜頭要求美食清單後,到各地變得不怎麼節制的吃,都忘記自己的預算沒有包含餐費了。台南跟嘉義都很好吃,過濁水溪後找吃的變得很困難,有記憶點的至多炸肉圓與通霄有11歲神奇小妹妹當幫手的牛肉麵,尤其新竹,花了一堆錢在廟口各種嘗試,想要知道新竹到底是不是沙漠,結果真的沒救。
    進西部後休息點幾乎都是寺廟,頗有種宗教巡禮的味道。

-

    終於進到尾聲了。
    沒有營隊結束的依依不捨(過去似乎就沒有),看到捷運站線更多的是感慨:終於結束了。總結而言,似乎有重開機的效果,9天的時間,多數人聽到這作為單車環島時都說這很短,但其實放在現在是相當長的旅行(以觀光局的規畫而言,是標準行程)。沒有母子車,裝備有限,這次連電子書都沒塞進包包,騎到了旅館基本上手機已經沒電,因此沒有別的娛樂選項,可能到周邊城鎮漫遊,或抽民宿內幾本書看個幾頁,又或者跟其他旅人聊聊天,基本上是一種相當愜意到慢活的態勢,可能10.多就閒閒無事萌生睡意,隔天6.多就起床做準備。這樣的旅程基本上重置了整個 work routine,將所有習慣洗回白紙,結束後或許還多一些慵懶的氣息。
 
    推薦給大家,來一場環島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東京喧囂旅 JP.003

新地方,老話題

はたちの誓い X タイムカプセル (20歲的誓言 X 時空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