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收束,作為一個開始
八月末,北上。 - 在高雄的最後一周算是離開了暑假給自己的學習計畫。 首先是單車的騎行。和車友談著開學後的計畫,說到我把車牽來高雄了,當時他反問了一句:「也沒看你騎多少」。當時用我有空的時間都在下雨搪塞過去,但轉過頭細數自己在高雄的時日,居然真的沒有好好地騎一趟遠門。買了訓練台或許是其中一項原因,每天30分鐘的規律比較合乎日常運動的節奏,也無需顧慮老天臉色,在客廳吹著電扇配著劇。每次長假都會自主形成的行程表或許是個原因,當周間已經習慣性的執行了任務,騎行也就僅止於下午的悠閒蔓延。但追根究柢,對單車的興趣多少有點進入低盪。當初開始騎單車,其實單純只是想完成環島而已,甚至連買車的打算都沒有。結果入手了小小的SCR,從車友們的通勤車開始了不算短的單車旅程。但在環島後,總有種任務完成之感,而高雄的路線也大致都跑了一圈,重複的線路也使作業感漸漸浮上,騎車的意義從旅行逐漸轉向訓練,但自己也稱不上什麼投入的騎手,騎車也就漸漸地不再放到如此靠前的序列,與其說不想要,不如說沒想到,就這樣漸漸沉在堆積起的事務之中。 在騎東照山的時候多少有覺得自己的體力有所衰退,原以為踩著訓練台應該多少會有長進,結果碰到山路卻比過去吃力。當時以為是公路車與登山車的差別,但近幾次的經驗看來確實頹廢了。周一的嘉義行原先是要測驗自己有沒有兩日北高的能力,預想著到水上折返跑差不多200K,但騎著騎著,看著時間與枯竭的體力,兩者都比預想的不樂觀。騎過一次大台北,原以為只要時間夠長那要延長距離也沒問題,加上大台北的爬坡定比西岸多,於是天真的以為自己也有機會完成這小任務。結果或許是因為天氣實在過於曝曬;或許是因為趕著時間而配速不均;或許是到頭來自己依然沒有長進。到了水上,原先很抗拒直接到嘉義搭車回家,因為代表著自己一年過了還是只能達成一樣的成績,但最終還是被說服,接受了這個事實。 - 接下來是文化局(或說,原本的旗山局)。四個高雄人居然只能在暑假的尾巴湊出一些碎片才得以一聚。菜頭說文化局的形式是讀書會的時候,因為冒出了會前會的緣故,我並沒有想起來當初約這個局的動機就是讀書會,於文化局變成了相對單純的出遊行程。但跟著以小熟門熟路地走進繪本咖啡廳,在這樣一個文青的境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