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旅行
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些忘記一個人小旅行的感覺。
-
上週日嘗試了斷網挑戰,看似很突然,但其實早已醞釀了一些時日。最早是看到阿滴日常中的某一集嘗試斷網24小時,那時想著像這樣的網路創作者要斷網應該頗難,但我身為學生應該輕而易舉。原本想在當個周末就嘗試看看,細想卻發現斷網意味著讀一整天的書沒有音樂、每天打卡的讀書進度要出現中止(從這個層面來說,還真是本末倒置)、想查字典得翻真正的字典。於是便放棄了,想著未來有機會再來嘗試。
暑假大致是個適合的時機。本想著把手機放下,騎車到雲林老家度個一兩天悠閒的農家生活,但沒有導航要獨自到雲林一個田間小路的老家實在有些過於困難,最終仍是作罷。另一個考量的是該不該買個預付卡把備用機啟動一番,加減算是個工作機,就可以沒有後顧之憂拔掉電源。但終究是沒有實行。
以上是關於這次計畫的一些想法與廢棄的部分。細想為甚麼想要執行,大概也只是個好奇而已,好奇現在的自己在沒有網路的一天會怎麼樣。
-
抓著這個沒有網路的日子,事前想了許多可以執行的活動。書、畫畫、出遊,大概是幾個初始的概念。「怪物」這部電影最近反覆地隨著菜頭出現。這樣的電影應該也挺適合這樣的計劃的,我是這麼認為。所以循著菜頭的建議安排上了真善美。
地點底定,看著13:00的時間表,想著上午大概是帶幾本書,去台南的總圖還願順便磨掉手邊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原先考量著如果下雨那該是搭火車抑或直接居家,看來早上的天還算賞臉,於是牽著新的狗狗肉,以磨合車況的名義就這樣騎到台南——至於回程騎了兩個小時而疲憊不堪則是後話了。
北上的路與過去環島重合,也算是熟悉的路徑。可以細細點出每個路口的小插曲,有些意外自己會記住這些細枝末節。道路依然在施工,過橋後彩虹建築依然佇立,半年的光景並沒有改變太多這條自日治時期便存在的道路。
進入圓環象徵著闖入台南的核心,看著台灣文學館與湯德章大道,頓時想起自己一直想找機會把這些府城的博物館巡禮一回,此時大概是最好的時機。騎行時餘光看見消防局一隅的遊客服務中心,沒有GOOGLE地圖輔助的旅程,反而拿到了許久未見的觀光地圖。
旅程的第一站是消防局博物館。當時跟著府城團一行人的預定行程,結果在孔廟消耗了半個下午而沒去成。而今就在隔壁,稍微踅了一圈,展示著消防知識與台南的消防史(台南的博物館似乎多是這樣的基調),三層的空間看得出翻新的痕跡,展示著許多細緻的解說,但總提不起興趣一字一句的閱覽,當時以為是因為對主題不感太多興趣,瀏覽過也就離去。
離開的時間約略也是午餐的時間,循著地圖上標註的餐廳,竟默默地走了相當長的距離。糾結於是要選擇自己看到的順眼店家抑或地圖標註的美食餐廳,看著兩著都沒有排隊,那應該是後者比較賺。結論是有時候相信自己的感覺也沒什麼不好,觀光局認定的餐廳自己也不一定吃的習慣。
順著府前路便可抵達司法博物館。在當初還沒選填志願前曾有一段時間熱衷於追蹤各項法律粉專,剛整頓完成時曾有一波大力宣揚,而今造訪也已是數年之後。古蹟改建的博物館,在台灣看古蹟總有種做作之感,這些建築確實承載著某些故事,但以年資而論又令人覺得過於年輕,使得故事顯得鋪張。原以為司法算是個有興趣的主題,但依然是輕輕飄過。有些顯得過於粗淺,當然是為了白話文運動的必須;而理論上有深度的特展卻有些枯燥,把史料拼湊之後。獲得的卻是維基百科的閱讀體驗;女法官特展則像是協會的大型廣告牆,把協會的歷年活動拼貼上去,真正對女權的詮釋卻似乎有些粗心。無論如何,並不是會讓人過度失望的博物館,但也難以以此驚艷。
最後的博物館是台文館。意外的是這反而是行程中體驗最好的一環,有意識的策展、簡明的主題、能引起興趣的互動。但導覽就顯得有些無味了。過去一直認為是否聽導覽取決於耐心與興趣,現在才意識到導覽也可能有優劣之分——是否合適之分,如果委婉些的話。
總而言之,在台文館讀著書,打了盹。而文化幣可以免費兌換的冰棒則是本次挑戰的第一個錯失。
沒有網路的旅途,反倒像過去還沒有手機的童年,事前查好交通路線,循著地圖踏實地踩著。一點一點的,反有種懷舊之感。
補充個插曲,雙生綠豆沙是每次來台南都被推薦要試試的,但每次都撲空。謹記周末沒開,下次再試看看。
-
怪物的心得就左轉菜頭吧,我能寫的大概也不會多出多少。倒是改成17:20的場次後,沒得吃晚餐,來的路上撲空綠豆沙,又遇上下雨的天氣,最後連電影院的爆米花可以用文化幣折抵都再次折損。只吃了一根香蕉,回程的路上塞著看完電影後特有的放空感。
-
話說這樣的挑戰,我居然有些期待著過程中會有人來電聊個天,到頭來只有看電影過程中的一通未接來電,回電也沒消息,大概又是詐騙集團吧。
點開網路的前30分鐘,一面興奮地等著會不會有訊息蜂湧而出,一方面又消極地認為根本沒人在乎自己。
到頭來還是渴望被關注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