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3的文章

渴望認同的怪物

圖片
    在這個時間、力氣、心態完備的日子,大概沒有比這更好的時間點了。每次都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逃避面對,就這樣一路從國小埋著頭到了現在。看著蔡頭說的東西,「不感興趣」並不是謊言,但更多的是害怕面對與無從下手。那時就決定一定要找一天的週記好好處理,結果一路放到現在。但依然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如果懷著「可能被周遭的人」知道的心態寫,提心著可能對"人設"或對周遭互動模式的衝擊,大概是不能沒有保留的整理。所以鎖起來了,抱歉,這次得要好好地知道誰會看到這篇文章。 密碼等之後再決定要不要給吧。 -    回到高雄總是有連假的感覺,僅僅是多一天假,提早一個晚上,每天晚上想到「阿,明天還放假呢」總會不由自主的微笑。     儘管已經是最後一天就是了。 =      總而言之,想好好思考的是戀愛的問題。並不是某一特定的戀愛事件,而是總體而論的如何處理名為「戀愛」的情緒/慾望/本能(從用這麼多slash就知道我對這個東西有多不確定),如果用庶民的語言是「暈船」,用菜頭的說法是「親密關係」,盡管自己很希望用學術的語言包裝的客觀角度來與「戀愛」這個臉紅心跳的詞彙拉出距離,但這樣大概又只會落得與過去一般沒有長進,這個難為情之感應該也是我必須克服的東西之一。 -     打算先從生命史之類的東西開始。     大概在高中選社會組之前,都打從心底的認為自己是個理工男,「理性」、 「客觀」、「直男」,甚至某種程度的不善交際或不修邊幅,都是自我定義甚至欣於擁抱的標籤。崇拜著某種效率主義、厭惡非理性決策(小學讀歷史課本一度覺得浪漫革命是時代的倒退),覺得所有東西都要以自身最大利益為重(無條件擁抱芝加哥學派——至少我當時理解的芝加哥學派)。基於是,一直覺得戀愛是種消耗自身資源的不理性決策,對「女人 你擋到我打遊戲了」這類的迷因感到帥氣,看到其他人為情所困時有種"幸好我不會有這種煩惱"的優越感。對當時的我而言,戀愛跟穿搭一樣,是我認為我一輩子都不需要追求的東西。結果現在相關技能點≒0。     動漫的描述大概或多或少也影響了。當時清一色的木頭男,搞得好像對戀愛感無知是一種主流,但就這層面多少有先計算過。根據人生三大錯覺定律,加上我對自己的定見(打從心底的覺...

未定標:雜寫劇本沙、躺平、時間的空閒與其他

 難得的一篇周記,不是在深夜裡寫的。 - Tony說:「想當個人。」      在交出計畫書的周一,有種考完期中的解脫感 (就算憲法考卷依然沒發)。      就心態上而言,倒也是沒有錯。學期初開始,就把交換的準備當成大學入學在準備,每次有這樣決定一定要拿到某個東西的時候,就會有意無意地把幾乎全付的心力丟在裡面。托福是一個段落,計劃書則是另一個段落,之後便是等成績單的心情,但因為不像一次定結果的會考或學測,可以撇頭不管乖乖等成績。「這次結果不理想,也可以下次再看看」的可能性讓我不自學的思考後面可能的路徑(不,或許學測當時有這樣思考的話,後面就不會那麼痛苦了),總而言之,事情算是告了一段落,這周也就難得的釋出了一些時間。      一直覺得—— 或許過去有打過類似的東西,但也就再寫一次吧——,怎麼樣決定空閒時間,定義了一個人的一部分。國小的下課,是打球或是聊天或是自修,儘管看起來像是不足一提的10分鐘,而實際上也確實難以因為這短短的時間內就改變甚麼,但總而言會形成一個標籤,關於「是個會在下課寫自修的傢伙」這樣一個標籤,無論是對自己的認同,或相對於外在他人的定位,總有著某些的影響與存在。     這樣的思考慣習延續到了現在,有意或無意的填滿生活可控的時間,無論這樣的方式是否有著最好的效率。朋友們總說計劃書不用太認真,大家寫出來的成績總是差不多的,但依然把兩個周末與幾個大個課間奉獻給他,就算只是修修補補也感覺是所必須。     所以伴隨交卷後的,是一些課外活動。過去如果在一周內排了不少課外活動,應該會在心裏有個印象,但不知道是習慣了大學的模式,抑或單純的懂得如何詮釋一年前所說"不純的休閒",直到打這篇週記才意識到這回是。     先是校慶前一天晚上的劇本沙。當時只是因為彼此的時間都不好喬所以才訂到這裡,卻意外地銜接到了剛好的地方。劇本沙本身是我僅次於TRPG所想嘗試的東西,但苦於這些多人遊戲本次都無法如我所想的順利找到人,所以渴望歸渴望,實際動起來真正去玩的少之又少。而當時也確實沒想到自己會變成主揪的角色,說麻煩嗎?比起其他遠遊活動已經好的多,只要把場館底定即可,而同伴們也不是有太多意見的那類人,說實話是很輕鬆的主揪...

遊記:茶園、IKEA,和其他

 結果撞山後給的是好幾天的感冒。季節性魔法攻擊還是比物理衝擊來的強一些。 - 原本和H在剛開學吃飯時就約好,要期中考完之後去爬山,當時還說著「如果不先放日曆到時候一定沒空」。結果放在周日,排CET活動就當周六沒事,於是又完美的錯開了。 為什麼是"又",因為跟李約周末騎車已經流水好幾次了,而這周又是約星期六。於是乎,周六有三個活動硬是卡在一起。 其實到周六之前,我在想著要把CET的採茶活動退掉。一來是在周一吃免費火鍋時,跟語伴聊到這周的茶園活動會不會出現,當時沒有說清楚;二來茶園活動要一整天(其他的應該也要一整天,但至少"期待上"不會花那麼久),而我的履歷表和交換計畫書雖然已經磨掉了我整周,但還是有某種完美主義作祟讓我想把這周的最後期限也疊上去。最後在前一天抱著要退出的心態傳了訊息問了語伴,沒想到是要出發的樣子。 畢竟他下周就要離開台灣了,倒也是這樣選比較合理吧。 茶園在金瓜寮,一個以前都沒聽過的新北深山處。於是集合時間被拉到了比早八還早八的時間。 沒有吃早餐就到了集合地點,結果巴士延誤而讓我們先去覓食,這一等就是45分鐘。原以為另一個E型語伴沒來的情況下,對話的空白可能會增加不少。抱著這樣的覺悟,沒想到語伴的CET同學很自然地就把我拉進他們的對話圈,對美國人來說這樣的chatting都這麼自然嗎?也好,反而意外的沒在這時間拿出日文單字表。 另一個不太一樣的點,這次的CET活動不知為何幾乎沒有台灣學生。CET同學間大部分還是以他們熟悉的英文對話,於是反而抓到了蠻適合練英文的機會。不過也同時發現自己雖然大部分都聽得懂,但要講話卻還是卡,繞了一圈還是台灣學生的傳統魔咒。 茶園所在的山區跟許久之前曾在單車社在五分山上遇到的老人帶去的山中別墅,頗有幾分相似。同樣的親近自然卻有人跡,同樣的觀光陣容而非深入其中。 說實在話,對於茶園的活動本身並不是有太大興趣。或許本意並非如此,但給我的感覺是為了觀光的一日淺嚐而生。有一說一,茶本身是挺好喝的,至少在大哥(當時還花了點時間和語伴說明為甚麼叫"大哥")說明下,比較知道品茗的滋味。另一件小事是,混在一群外國人中,我又被誤認成外國人了,為甚麼是"又"呢... 和這群外國人參加活動,本身卻沒什麼壓力。一方面是他們畢竟在學中文,大多有基礎的中文能力;二來是現在可以...

撞山

 沒想到期中之後還是再拖了一周,也沒想到今天依然得在該睡的清晨寫出這篇周記。 明明有想寫的題目,卻抽不出時間好好消化;想做的事情,隨著貪婪的我全都要,堆積,奔向結束。 - 今天有單車社的活動,雖然在行程前已經有一股強大的驅力讓我想翹掉。這個學期實際上還沒騎過車,給自己的制約與誓約是期中前什麼都不要管,沒想到期中後依然有意無意的堆滿各種事情,唯二無事的上午也在宿舍打混飄過。星期六坐在文房打計畫書,ACG講座也是加減聽罷了。最後還是為了逼自己運動,一早出門了(說是這樣,搬來城中之後早上起床時間已經比較健康,每有一早的所謂)。 - 觀音山,在八里的一座小山頭。原以為這麼近的路程應該大多數的社員都已經攻頂過,也看60KM的路程妄想著可以半天回來再辦事。 於是在下坡加速了。過去團騎,大概是新手不怕死,我往往是下坡比較快的人。沒想到這次一個比一個還要迅速,過彎、加速,踩踏間的減速幾乎沒有。當時的我以為這才是正常的下坡速度,而看著前面的社員想著會不會突然冒出個什麼就來不及,另一方面有些邪惡的想著反正有事他會先出事,那我就來的及反應了。      下坡前的休息點,主辦大概說了些下坡該注意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點頭同意時有點老手的傲慢,好像已經聽這些一年了,該知道的都知道。 心中邪惡的想法才剛閃過數秒,前車真的飛向路肩。驚呼,腦中突然碰出 「真的出事了」 「要閃開嗎」 「前面煞車幫忙」 在轉瞬間充斥腦袋,隨著60的行車速度快速閃現,下意識的扣緊煞車,神經系統處理完資訊才發現自己已經失去對狀況的控制。 所以撞山了。 第一秒是來自髖部與左側身的鈍痛,掛在牆壁上,沒有跌倒,但身體不受控地發出痛苦的呻吟。 第二秒是頭部的暈眩。但當下完全沒有認知到這是"暈眩",而是跨坐在車上無法移動。前面的傷員與停下車幫忙的社員問我還好嗎,但依然只能發出呻吟。 第三秒成功把自己與車子從山壁的凹塹拉出,聽到水管因為撞擊而破裂的水聲猛暴而出。拉著車,頭往前仰,暈眩伴隨愈發強烈的嘔吐感抓著自己。 看著前面的傷員坐在地上,自己也不帶意識的決定照做。當背倚在牆上,頭重新抬起,一種介於麻與痛的感官能攀上大腦,因此又重新把頭低下,噁心感又重回。這時候才意識到撞到頭了。 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撞到頭很不妙,隔了幾個片刻才想起這時候不能讓頭亂動。用手簡單地把頭固定,閉上眼睛,漸漸的耳鳴蓋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