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4的文章

雜筆:學測的結束/關於遊戲/跑步的體感/多崎作的和諧

      已經有好幾個禮拜,每周的六或日的晚上,盯著空白的頁面空想。     週記到現在,已經是個不定型,無法定位的形體。承擔著自己某種期待,卻也因某定程度的完美主義,使生活中的素材無法被轉譯成自己期望的模樣。規律的生活——從正常作息的角度而言,大概並非如此——固定化自己每日的行動,從泰勒的角度而言是種效率的提升,卻在反面削減了生活中,某種靈性的、滋養的成分。周末沒有安排,過去的情形是對「要做什麼」沒有頭緒或管道,現在反倒比較像想做的事情太多,卻又好像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而猶豫著。     大概算是有餘裕的象徵,卻也感覺空虛的。 -     星期一是學測的結束,家中的弟弟要去考試,也有認識的學弟妹要上考場,從體感而言,反而比起上一次的學測來的靠近些。原以為自己的搜尋引擎會被推播一些學測相關的新聞,結果到結束都沒有出現,頂多在朋友的現實動態看到相關的片段。在家裡睡午覺的同時,想著今天沒人在家,才想起弟弟是去考試的事實。比起自己當時上考場前的緊張,甚至有些肅殺的氣息,這次的學測似乎比段考還悠然。     學測,到頭來已經與我無干了,這樣的一個感覺。 -     過去還有在跟 路 的直播的時期,從過年紅包場和生日場抽到過兩次的紅包,steam也因此累積了400塊的錢包。但大概是跟遊戲沒什麼緣分,這400塊從國中一路放到了現在,一毛都沒有花去。     數年前(大概7年前了吧)曾經在桃園機場待機的時刻,看到一款試玩的賽車遊戲。比起一般在賽道上進行的模式,第一次看到採用開放地圖的賽車遊戲。當時玩得很開心,但心中有一個定型的模板,覺得對當時連買Minecraft都再三懇求才同意的我們家來說,買一款看起來這麼精良的遊戲大概是沒有可能。     直到最近,偶然看到遊戲評測時知道了遊戲的名稱,隨手查了發現steam上特價不到300塊,於是就買了下來。     為了清出遊戲空間,把原神卸載了,花了一個下午嘗試再嘗試。     結果第一次用了steam的退貨系統,說真的還挺方便的,下午退貨晚上就收到成功通知了。     真不知道是第幾次覺得自己電子設備的效能差了。...

在飄忽的時間中,不定型的友。

      寒假默默地也走了一半。說不上頹廢,但也感覺到能量沒有完全放出、一種悾悾的不踏實感。每次都想在學期間找時間喘息,但也同時在假期中感覺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朝何處施力。     最近在想著,人生最終的追求究竟是什麼。自己憑遊戲之於人生的隱喻,構築出伊比鳩魯式的道路,然後以棉花糖實驗,將「終極的目標」推向無止盡的遠方,肉眼可及的最遠處存在著某個現有人生階段所想所需達成的某個標的,在那之後的路徑則顯得模糊不清,只能依憑印象、猜測,以及旁人之語大概猜想其輪廓。 道路前方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小目標,循著當階段最後想做成的目標而成立。打個比方,對我自己而言,會考、學測等考試大概可以描繪成某種當階段的最終試驗,為了考高中、考大學這個標的而存在,依此而生的是每天的讀書進度、學習歷程的累積云云。     但隨著人生階段的幅度拉長,目標不再如此單純。國中時只要一股腦地讀書就好,努力 →拿到結果→受稱讚→努力 的迴圈,古典制約般的反饋讓整個過程充滿舒適的多巴胺,也意外地沒有遇到什麼挫折。高中就有些不是這麼回事,從108課綱就可以隱隱然看出某種要求多樣性的人生。姑且將社團、愛情之類,過於耀眼的青春成分去除後,得到了自己算滿意的生活。但現在的自己失去了某種程度的關於未來的想像,關於自己在大學之後的下一步的確認。雖然說了大概是要考研究所,也確實是目前自己能想像範圍中最確實的一部,但卻缺乏設定相應目標的能力與動力。大專生計畫是自己在入學前就覺得是大學時必須達到的一點,是成為某種"學術人"的入門磚,但一直以來缺乏研究旨趣,提前面對了生不出題目的困境,又夢回過去做小論文、投各種競賽時,為提問而提問的題目,實在是不想這樣敷衍過去。另一層面,始終無法和教授打好關係,對教授的研究缺乏認識,看著群組裡的人一個個動起來,說著最近的打算,這個寒假就註定無法過的輕盈。     所以說,究竟追求些什麼呢? 一直以來都在朝著種目標前進,目標達成後的空虛感卻越來越寫實,而前進的路上也愈發的艱難——或說,快樂的成分愈發的降低——一直有種習慣,是跟自己說「再努力一下,等○○後就可以輕鬆了」,但事實上,交換也好、寒假也好,並沒有之後就不用努力的成分存在。有時會糾結著,究竟人生是要一路奔跑到死前的最後一刻,還是在某個時點停下來,走一走—...

想要交換怎麼換?交換前期(約2~3學期)準備的路徑談 | 交換合輯 (1)

      因為仍然是個平淡無奇的一周(身為政治系的學生說這周沒什麼事情似乎哪裡怪怪的 ),加上之前放榜之後被再三叮囑之後要寫心得。雖然還沒出發,但打算趁著剛準備完,記憶快取還在的時間先把前置作業的部分寫一寫。如果全部結束後如覺得還有甚麼可以加的應該會再回來更新。之後想不到周記要寫甚麼應該就會來更新這邊。 -       因為實在不確定這篇文章最後受眾有哪些,這邊先稍微簡單處理一些個人相關資訊:     目前就讀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準備交換的年級是3年級(換言之,是從2年級開始跑相關行政流程,之後會提到),用一般組申請,檢定的部分用的是托福(95),有同時跑院級和校級,最後是走院級去早稻田的政經學院(校級的部分錄取東北大)。學業成績的部分經過交換的公式換算是4.04,但計畫書和履歷的部分實在不太好看(校級大約B~A- 院級沒有公布但稍微好一些),應該就不會寫這塊了,有相關參考需求歡迎左轉 歷年強大的學長姐 。     首先果然應該先從交換的條件/門檻開始比較有方向。關於詳細的交換資訊基本上在 國際處的網站 可以找到簡章和說明,詳細的各種分數計算和規則基本上都在簡章內。      簡單來說,交換審查會參採的有三項: 學業成績(包含前一學年的GPA和班排名%數)。 交換計劃書(關於交換的目標與短中長期規劃) 履歷表(關於自己有哪些相關經驗) 其實更多詳細 繁瑣的 資訊可以等要開始跑流程時再慢慢看(我自己大一時也是有看沒懂),對於剛入學但未來幾年有興趣嘗試交換的人來說,前期的準備大概掌握幾點就可以了: 提前規劃語言學習,以利報名時繳交兩年內取得之語檢 保持良好學業成績表現,並增強校內外經歷、EMI修課、外語學習情形、研究表現及論文發表情形(研究生)等有利於審查之加分項目 延畢規定:大四、碩二以上同學出國前一學期不得休學 事先與家長/監護人及導師/指導教授取得共識,並提前做好財務規劃,主動確認校級、所屬院系及學務處生輔組網站提供之獎助學金資源 -取自國際處          

母校

      並不是個特殊的一周。     儘管周一很完美的切合一年的開始,但畢竟徹夜到了昏沉才回到家中,於是就如預定地睡到了中午。說回來,倒是第一次這麼晚睡,又這麼晚起,卻沒有過去那種"特殊感",名為「大學生」的日常似乎漸漸侵蝕著普遍認知中完整的作息,就連現在也無法再次在七點起床了。     因為如此,遲了一天才到台南與台北南下的同學會合,見到的是如去年一轍的醉倒後的沙場。一邊暗想著幸好沒有前一晚就到,也一邊思考著他們說的「那還有須用來嗎 」,咖當咖當,就這樣坐上了回程的火車。     簡言之,預計要做的事情有漸漸地啟動了,但仍以一個緩慢的步調進行著。 -        窩在房間內的時光再次回到了過去的幅度,屁股上的疹子又重新發炎了起來。明明已經不再有受困於房內的理由,卻也缺乏踏出門的動機,「宅」已經從標籤,變成了某種定性的生活型態,好像為了回復學期中過度放電的精神力,繭居在三坪不到的房間中,算了一算,除開家人,週二之後已經沒有再和人對話。     房間在某次回家後被換到了現在的位置。原本屋後陽台參做晒衣場,約莫在我進入小學時被加蓋成了房間,冬冷夏熱,做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書房,最後在離家後,成為現在在高雄可以起居的地方。開窗,但面向不佳,整個晌午只會有微微黃光透進桌前,對一天時光來往的知覺也變得遲鈍。     在預計給自己放假的周六,比預計時間稍微早了些的解決手邊的事情,決定久違的跑步。     出門時見到眼前的夕霞,想起了年末最後一日前往西子灣的光景。「原來天氣其實不錯啊」,心裡是這樣想的。沒有沿著過去熟悉的路線跑向蓄洪池,而是想順道到國小的操場,看看現在的樣子。     側門沒開,過去大概會直接把鎖轉開或翻牆就進去了,但想了想現在的年紀,用這些手段進入國小似乎不是那麼的妥當,終究是繞道了大門。畢業之後還有幾度回來校園,從大門踱步到穿堂,似乎每次回來都有些細微的不同,但並沒有明顯到會留下印象的程度。簡單的在操場跑了幾圈,300公尺的操場,在現在的體感下卻感覺小了不少。看著一些小朋友跟著爸媽在草地上緩緩的,以小小的步伐跑著,但現在已經無法回憶起自己在這片操場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