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筆:學測的結束/關於遊戲/跑步的體感/多崎作的和諧

     已經有好幾個禮拜,每周的六或日的晚上,盯著空白的頁面空想。
    週記到現在,已經是個不定型,無法定位的形體。承擔著自己某種期待,卻也因某定程度的完美主義,使生活中的素材無法被轉譯成自己期望的模樣。規律的生活——從正常作息的角度而言,大概並非如此——固定化自己每日的行動,從泰勒的角度而言是種效率的提升,卻在反面削減了生活中,某種靈性的、滋養的成分。周末沒有安排,過去的情形是對「要做什麼」沒有頭緒或管道,現在反倒比較像想做的事情太多,卻又好像都不是最好的選擇,而猶豫著。

    大概算是有餘裕的象徵,卻也感覺空虛的。

    星期一是學測的結束,家中的弟弟要去考試,也有認識的學弟妹要上考場,從體感而言,反而比起上一次的學測來的靠近些。原以為自己的搜尋引擎會被推播一些學測相關的新聞,結果到結束都沒有出現,頂多在朋友的現實動態看到相關的片段。在家裡睡午覺的同時,想著今天沒人在家,才想起弟弟是去考試的事實。比起自己當時上考場前的緊張,甚至有些肅殺的氣息,這次的學測似乎比段考還悠然。
    學測,到頭來已經與我無干了,這樣的一個感覺。

    過去還有在跟的直播的時期,從過年紅包場和生日場抽到過兩次的紅包,steam也因此累積了400塊的錢包。但大概是跟遊戲沒什麼緣分,這400塊從國中一路放到了現在,一毛都沒有花去。
    數年前(大概7年前了吧)曾經在桃園機場待機的時刻,看到一款試玩的賽車遊戲。比起一般在賽道上進行的模式,第一次看到採用開放地圖的賽車遊戲。當時玩得很開心,但心中有一個定型的模板,覺得對當時連買Minecraft都再三懇求才同意的我們家來說,買一款看起來這麼精良的遊戲大概是沒有可能。
    直到最近,偶然看到遊戲評測時知道了遊戲的名稱,隨手查了發現steam上特價不到300塊,於是就買了下來。
    為了清出遊戲空間,把原神卸載了,花了一個下午嘗試再嘗試。

    結果第一次用了steam的退貨系統,說真的還挺方便的,下午退貨晚上就收到成功通知了。
    真不知道是第幾次覺得自己電子設備的效能差了。但大概就像過去一樣,覺得遺憾後過了幾天,大概也只能接受了。反正能玩的時間也真的有限。

    原本想說如果再拿一次書卷獎,就可以把獎金拿去買二手的ps4,但看了看似乎沒辦法在那邊運作。到頭來還是一樣的結果。

-
    最近似乎有從不同角度拾起對跑步的體感。
    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因為想聽孤獨搖滾的致敬合輯。第一次把合輯做完的時候簡單的聽了幾首,當時覺得大概是與自己的音樂品味不太相合,但聽著聽著卻慢慢上癮了。跑步的時候用著沒那麼好的耳機,播著亞細亞功夫世代的歌曲,看著夕陽漸漸打在學校的操場,橘黃色的光影滑過校舍轉成灰,君の街まで

-

    在圖書館溜搭的時候,意外地看到了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
    過去黃曾推薦過我,說村上村樹可以看這本,當時記下了,卻一直沒有找時間去尋找,沒有想到這本書一直都在離自己這麼近的地方。
    而確實是本值得推薦的書,如同某些評論說的,是村上作品中很寫實的一部(但我讀的村上的作品中,那些超現實的作品倒是一直還未觸碰)。關於「
不亂的調和的共同體」的五人,關於被放逐,關於多出來的部分,關於面對創傷,關於色彩。在某定程度上,劇情的安排甚至有懸疑小說之感,驅使著自己繼續翻閱下去,跟著作君探索過去,去弄清楚是「什麼」夾在了中間。
    原本這應該會成為這次的主題的,但思索著,翻閱著別人的讀後感,發現自己實在沒有可以切入的地方。自己不會帶入作君,因為是他在處理他的課題;自己也沒有分析各種細瑣的意象的意願與能力,體感上而言,反而覺得這裡用感受比起擅自解讀更為恰當(有點像自己當初不太願意解讀泡泡的意涵一樣)。自己評論的介入,好像才成為「多出來的部分」,從書主旨的角度而言,這並非不可;從與自己的連結而言,又不謂不能,關於透明的、沒有特性的、關於時空跨度後的交錯,確實有可以發揮的地方。但就缺乏了某種力氣去架構,感覺如果像當時與以小解讀變形記一樣去拆解結合,應該可以找出一些東西,但似乎會在這個同時解除掉當初閱讀時的體感,那種平衡的、和諧的溫暖感受。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東京喧囂旅 JP.003

新地方,老話題

はたちの誓い X タイムカプセル (20歲的誓言 X 時空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