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交換怎麼換?交換前期(約2~3學期)準備的路徑談 | 交換合輯 (1)

     因為仍然是個平淡無奇的一周(身為政治系的學生說這周沒什麼事情似乎哪裡怪怪的),加上之前放榜之後被再三叮囑之後要寫心得。雖然還沒出發,但打算趁著剛準備完,記憶快取還在的時間先把前置作業的部分寫一寫。如果全部結束後如覺得還有甚麼可以加的應該會再回來更新。之後想不到周記要寫甚麼應該就會來更新這邊。

    因為實在不確定這篇文章最後受眾有哪些,這邊先稍微簡單處理一些個人相關資訊:
    目前就讀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準備交換的年級是3年級(換言之,是從2年級開始跑相關行政流程,之後會提到),用一般組申請,檢定的部分用的是托福(95),有同時跑院級和校級,最後是走院級去早稻田的政經學院(校級的部分錄取東北大)。學業成績的部分經過交換的公式換算是4.04,但計畫書和履歷的部分實在不太好看(校級大約B~A- 院級沒有公布但稍微好一些),應該就不會寫這塊了,有相關參考需求歡迎左轉歷年強大的學長姐

    首先果然應該先從交換的條件/門檻開始比較有方向。關於詳細的交換資訊基本上在國際處的網站可以找到簡章和說明,詳細的各種分數計算和規則基本上都在簡章內。
    簡單來說,交換審查會參採的有三項:

  • 學業成績(包含前一學年的GPA和班排名%數)。
  • 交換計劃書(關於交換的目標與短中長期規劃)
  • 履歷表(關於自己有哪些相關經驗)

其實更多詳細繁瑣的資訊可以等要開始跑流程時再慢慢看(我自己大一時也是有看沒懂),對於剛入學但未來幾年有興趣嘗試交換的人來說,前期的準備大概掌握幾點就可以了:

  • 提前規劃語言學習,以利報名時繳交兩年內取得之語檢
  • 保持良好學業成績表現,並增強校內外經歷、EMI修課、外語學習情形、研究表現及論文發表情形(研究生)等有利於審查之加分項目
  • 延畢規定:大四、碩二以上同學出國前一學期不得休學
  • 事先與家長/監護人及導師/指導教授取得共識,並提前做好財務規劃,主動確認校級、所屬院系及學務處生輔組網站提供之獎助學金資源
-取自國際處 

        

    我自己在準備時大概分成兩塊:語言(檢定)、經驗累積(履歷)。

      語言的準備不單單是指準備檢定(反倒說衝刺檢定是開跑前半年的事情),比較像是日常的外語練習(哪一種外語則取決於用哪一種語組申請、要去哪個國家)。以我自己為例,因為要用英語檢定的成績(一般組)申請去日本,所以有同時練習英文和日文,一個簡單的想像是自己預計要在哪一個學年/學期出國,就大概要練到那個學期有在國外大學上課的能力。
    台大本身語言相關的資源就有蠻多的,一般修課方面除了各外語本身的課程,台大針對英文也有寫作中心雙語中心等教學單位開的基本能力課程可以參考,英文教學的必修、選修等課程(EMI)也是可以練習學術相關英文的好機會,同時也可以作為相關履歷(尤其是在校內修EMI真的聽不懂還可以用中文跟同學討論),大一英文如果挑一些硬的老師也是有機會收穫到相關能力,但也要同時控制GPA不會因此失血太多。關於分數跟課程難度的衡平,一般比較理想的規劃是大一先不要管課程給分的甜度,能學到比較多的東西就先學,等大二需要顧GPA(成績採計是申請之前一學年的)時再來考慮能不能拿高分,最後大三申請大四出國(我自己是剛好一年級成績不錯,所以就先跑看看有沒有機會)。
    正規課程之外,偶爾會有各單位舉辦的相關活動,像是椰林菁英計畫下的英語小聚、社科院圖書館定期會有的英語工作坊等,可以稍微留意校內信箱與台大交流版看看相關機會。

    而在履歷經驗的累積上,通常會聚焦在國際交流活動、大型學術計畫、組織活動或幹部經驗等。一些唾手可得的經驗包如教發中心的國際讀書會、CET的語言交換(這個資訊曝光比較少,要學期間去確認看看有沒有釋出表單),基本上屬於可以快樂認識外國朋友的類型。有時可以看到跨國的學生交流/研討會,也有些組織會定期主辦國際活動或偏學術交流的活動,但有些會設有錄取門檻,一般而言參加難度/活動複雜度/學術化程度越高,對交換的履歷是越好(幹話)。
    就算是沒有國際交流的成分,有些經歷如教授的RA、不錯公司的intern、校內外的獎項或研究計畫之類的,基本上就是一般會寫在履歷表上用來揮手喊「選我選我」的那些金閃閃頭銜,自然是多多益善。不過要怎麼與交換計畫有連結也是一個課題(不是量多就好),不過我不是很擅長,這部分就請參考上面提供的學長姊的說法了。

-

    我自己在交換前期(一年級)的準備大概就是這樣,下一次更新估計會是托福的準備和校內那些有的沒的行政流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東京喧囂旅 JP.003

新地方,老話題

はたちの誓い X タイムカプセル (20歲的誓言 X 時空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