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電波 嗶嗶啵

    沒有特別要務的一周。
    默默地就進入五月的世界了,對於大學生活即將正式經過兩年,依然沒有實感。體感的時間自從國中就一直壓縮,大學的記憶已經全部壓縮成一片。

    在這樣的日子,沒有特別要追趕的死線、沒有特別的慾望得失,某種程度上還是比較舒服的,至少可以期待每天所有作業結束後可以簡單畫個畫,或在讀書間看幾眼小說。
    但在另一個眼光的視野下,這樣的行為,用過去自己的語彙來說——「糜爛」。
    讀書用番茄鐘也不認真,往往看小說看到著迷就繼續看、要準備的考試也用70%的精力應付完就好。以前大概會很警惕這樣的"螺絲鬆掉"吧,但現在總覺得,這就只是一種轉變,甚至某種程度的放過自己。

    在法緒的課有點傷心。一個我自己體感上認為蠻有趣的課與題目,但老師依舊不是個好的桌長,不太會控制討論的節奏(雖然說,要在這麼大班的課維持討論本來就不太可能);而我可見的同學們依然對課程沒興趣。以點回想起哲學思辯社的時候,一個自己蠻喜歡的題材,但永遠只有幾個人有興趣,抱著一些熱誠想要討論,但大概只會碰的一鼻子灰。
    好像自己蠻多的情形都是這樣,有時想要做些什麼,但需要牽涉到他人的時候,總是下意識地覺得「不可能」,是制約、沒勇氣,還是無能?
    所以有點賭氣。過去的記憶有些重疊,那種明明約好可以一起做些什麼,卻發現對方其實無心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混雜著無力、氣憤,以及「果然如此」的感慨。因為打從一開始就不能逼迫別人做些什麼,自己也沒有能力說服別人加入自己。所以做事時總是一個人,某種自命崇高,但其實是不得不然。
    但在這件事情上,期中考的方式與成績大概佔影響心情的比重更大。選擇題是網路找的到的國考題、簡答題只是填空的概念,申論題是課程回饋,但很意外地會扣分。如果單看這樣,或許只會感覺像郭的國際關係,水歸水,但願意學估計還是能撈到東西。但看著那些平時批評著這堂課沒料的朋友,討論時打水、考前翻著課程簡報,結果拿著比自己高的成績,總有種說不上的無力感,好像用考試勸你不要讀這堂課似的。「努力不一定有回饋」,好像某次不知道是輔導老師還是學輔專員說的話,我說我知道,但我還無法體會。一種理性上可以接受,但尚無法跟上的結論。因此不知道該怎麼應對,看著課堂上大家看著自己其他的書,是要像以往一樣繼續抄筆記,還是乾脆同流,就像當初淡出哲學思辯社一樣。
    反正大家都沒興趣,於是把自己的興趣也捨棄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東京喧囂旅 JP.003

新地方,老話題

はたちの誓い X タイムカプセル (20歲的誓言 X 時空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