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有榮焉的快樂

「雙殺。。。!贏了!!」

    趴在租屋處看著棒球轉播,向著隔天的期中考所以推掉了去卡拉一起看轉播的局,卻還是在那個當下與朋友們傳著訊息。

-

    自己並沒有在看棒球,甚至說沒有看任何賽事。
    看著在賽場上揮灑汗水的選手、驚心動魄的轉折、身邊鼓譟的眾人,但卻是怎麼樣都無法完全的共情。與有榮焉的快樂在某種程度上是種奇特的連結與羈絆,明明操作的不是自己的肌肉,比賽結束之後,自己也還是會回到自己的生活而不因勝與負的結果而有所改變。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同樣的悸動。

    在來日本之前,身邊有在看棒球的朋友努力推坑,至少在東京看一場球賽。而看著從小聽到大的早慶戰,在王的邀請下到了明治神宮,更是氣氛十足的應援席。
    誰知道呢,一場比賽打了四個半小時,看著溫暖的太陽從昏黃變漆黑,應援的歌曲還不能停下來。一場比賽結束,比起興奮滿足,平手的12回合只讓人感覺疲憊。
    原本決定就這樣體驗過一次就好。

    12強在預賽最後幾場時,早大的台灣同學們開始騷動起來了。
    原本確實打算推掉的,畢竟自己不看棒球,也決定體驗過就好,更是期中考前夕——某種對自己的要求與心魔。但邱毅還是說服我了,畢竟難得。難得台灣打進東京,難得自己在東京,一切的理由就像哈雷彗星一樣,只因那樣的巧合與機運。

    巨蛋的氛圍確實不一樣。碩大的場地卻良好的視野,興奮的球迷分享著共同的語言。唱著應援曲,或多或少有那樣的熱血。但自己真的隨著賽況一起起伏,感到與有榮焉嗎?好像不那麼的真實。好球一起鼓掌,得分一同歡呼,但讀書會時沒說的譬喻是,像假高潮一樣,混雜著誇大與空氣的閱讀,到底有幾分是出自自己,並不容易。
    或許心中有一些害怕,害怕自己是一日球迷在蹭,害怕自己身為台灣人卻沒有某種"應有"的共同認同與驕傲。但歸屬與認同卻好像又並不那麼絕對,線性的因果關係。邱毅說他沒有與羽球隊學弟妹的勝利感到與有榮焉,在菜頭的假想實驗中,以小得到了文學界的桂冠,雖然能由衷地感到欽佩,卻無法將這份榮譽感複製到自己身上的快樂——畢竟終究不是自己的汗水,不是自己的成就。

    連結的方式影響著共情的程度。對"台灣"這個概念的認同,對某些人已經強烈到足以投射在每一個代表台灣的隊伍/人身上;但在更多時候,對事情的關注與共感,取決於在這之前的脈絡。因為關注中職、因為是台灣、因為某種故事,當一切交織在一起,在每個人持有不同的背景與相應的熱情下,我們得以看到凱旋歸來的夾道歡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東京喧囂旅 JP.003

新地方,老話題

はたちの誓い X タイムカプセル (20歲的誓言 X 時空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