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溫度
出門,陽光灑落。而在開門後確認信箱已經是每日的慣習動作。
-
在台北時,那個四個人共用、塞滿廣告DM的木頭格子,摸索著,總是有著小小的期待。而到了東京,每次翻轉開信箱的鐵門時,總會期待著有些什麼躺在裡面。
跨海而來的信件有一種經歷風霜的魅力。
四角微微的捲曲,包裹隨著內容物的厚薄而產生略為壓痕,不是人為破壞的棄亂,而是一種經年使用的痕跡。郵戳劃記出皺紋,宣告了他的來歷與旅行的印記。信封簡單的寫著收件的地址,「恩,確實收到了」。
開信也是一種儀式感的行為。
像把好吃的食物留到最後一般,把信留到有足夠時間與心情的時候開封。郵票一小筆的費用,讓每一字一句都更為慎重;飛行的時間,筆末壓印的日期,讓文字短暫的經歷了時空的旅行。關於天氣云云的寒暄,夾雜著些許的近況、一些期許,以及某些提問。筆觸帶有不同的性格,在紙上刻出一定程度的凹槽,輕輕拂過,或許可以讀出一些情緒之類的東西。信在某種程度上是獨一無二的東西,僅有在某地某時某個人的一些訊息的凝結。
不過更多的,可能是關於世界上某個地方還有人記得自己的喜悅。
-
前陣子和菜頭聊到CD的音質。
聽說有些差別,但其實木耳如我聽不太出來。或許是某種訓練的過程,剛開始買比較好的耳機也多是自己騙自己說聽得出來,結果漸漸地,某天換回以前的耳機,發現居然不太一樣的時刻。所以也沒辦法因為自己的感官體驗就否定別人的能力。
說遠了。
目前手邊有的幾張CD,其實更多的是一種情懷。
這些CD並不是平常會聽的歌手的專輯,而是M3的同人音樂以及早稻田祭社團的免費配布。自己的音樂聆聽是從Deemo開始,從這個有些特殊的起點碰到了同人音樂,並且成為了國中大多時候的讀書BGM,而就算被一些OST與JPOP佔走比例,也依然存在慣用的音樂庫的一部。就是這樣的機緣,某天回家後看到許久不見的音樂台開台,說道隔天就是M3,於是就闢顛闢顛的跑到了會場。同人音樂是一個很大程度靠燒錄CD傳播的社團音樂,於是面臨了一種矛盾,自己聽過、有情懷的社團,大多已經把音樂送上了串流,好似沒有購買實體的必要?;而在沒聽過的CD的海里,又難以捉摸哪些是自己會喜歡的東西。所以花了半天在試聽區,終究買的是以前聽過的專輯,以一種紀念或證明的形式買了幾張情懷的東西。
花了幾個禮拜路過秋葉原,在駿河屋挖看看二手的CD撥放器,最終拿到的是看起來經歷風霜、會在撥放途中斷訊跳針的一個小機器。
音質真的有比較好嗎?以這樣的設備來說可能不會吧。
但當一天的結束,準備把藍光設備收一收,簡單畫些東西作為最後的休閒時,把CD放進撥放器的動作,還是充滿儀式感的。
-
或許這就是物的溫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