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那些帶有空靈空氣與咖啡香的市町
最近為了寫完祈願清單,在有閒的下午跑向了各式特色的市町。
午餐過後,搭著不遠的電車到那些車站,在街區漫步幾回,找一間喜歡的咖啡店。喝著咖啡,思索內容,光慢慢從空色到夕燒。在夜的快的東京找家自己對味的餐廳,飽餐後回家。
-清澄白河:現代的美術館與富士色調的咖啡廳
嚴格來說並不是這禮拜的事情。
趁著東京現代美術館的學生免費日,約了語伴到坂本龍一的特展晃晃。對於教授的名聲算是有耳聞,但卻不具體的清楚厲害在什麼地方。踏入美術館前,語伴問:「對現在美術熟嗎?」「並不是很了解,是朋友推薦坂本龍一的展才來的」「诶,這麼有名啊?」儘管不是很懂,依然花了大概三到四個小時,盡力聽完每一段演出,在每個展區試圖得出自己的結論,似乎已經是在場館的老毛病了。
這次是第二次造訪清澄白河。
第一次來的緣由是買二手的腳踏車,當時在森下追著二手車回收的貨卡,買了最便宜的車子,悠悠地騎車到清澄白河。事先從旅遊Vlog爬了些點,從庭園走到紅茶專賣店,第一次的藍瓶咖啡,也是個很舒服的節奏。
離開美術館已經快2點。
腳踏車被偷走後的今天,雖然走了有些距離,但有人跟著聊天就比較不會覺得太遠。吃了第一次來時吃的漢堡,為了回信再次飄到iki espresso。私心而論,比起大有名氣的藍瓶咖啡,自己更喜歡Iki的氛圍。整潔的舊屋改造,中上的咖啡品質,加上好吃的甜點,適合在清澄白河晃到累了之後來坐坐的咖啡廳。
-三軒茶屋:剛出爐的麵包香與陽光灑落的行人徒步
被暱稱「三茶」的這個地方,也是來日本前就刻印在腦海裏,一個新興的年輕區域。
同樣是爬梳了些景點,看中總是很想吃的起司蛋糕(但實際上沒那麼驚艷),爬上了胡蘿蔔塔但視野並不怎麼好,晚上匆匆地趕去多摩川煙火場地...以上是第一次造訪三茶,留下的印象是欲雨的暗雲。
同樣是爬梳了些景點,看中總是很想吃的起司蛋糕(但實際上沒那麼驚艷),爬上了胡蘿蔔塔但視野並不怎麼好,晚上匆匆地趕去多摩川煙火場地...以上是第一次造訪三茶,留下的印象是欲雨的暗雲。
而之所以再給三茶一次機會,是泥糕把我騙到澀谷。想著在晚上到澀谷的話,只隔兩站的距離,在三茶點杯咖啡,把祈願寫完應該剛好可以出發。這次的目的是木村拓哉推薦的牛角麵包,以及藍瓶咖啡在三茶,用舊牙醫鋪改裝的分店。走出站到茶澤通,恰到好處的陽光灑落在時間限定的行人徒步區,街上的廣播系統播著輕鬆的配樂,一個截然不同的印象呈現在眼前。沿著徒步區漫步,熙來攘往的人群卻不像澀谷十字路口那樣擁擠,路邊的小舖架起臨時桌椅,在馬路邊形成愜意的露天沙龍。路過了一家麵包店,推出馬路的餐車是心心念念的牛奶棒,一個路口過後是原訂的牛角麵包...左思右想的結果是我全都要,手裡啃著牛奶棒,看著河川綠化帶中散布的人們;背包裡屯了兩顆選擇困難的麵包,想著可以偷偷在咖啡廳吃就能撐到消夜。
在藍瓶點了espresso,其實是點了之後才發現是小杯濃縮但又愛著面子而說大丈夫。品質亦如既往的良好,店面雖然不像清澄白河店的大倉庫與石製杯具那樣有特色,依然是個中規中矩的時髦咖啡廳。
在藍瓶點了espresso,其實是點了之後才發現是小杯濃縮但又愛著面子而說大丈夫。品質亦如既往的良好,店面雖然不像清澄白河店的大倉庫與石製杯具那樣有特色,依然是個中規中矩的時髦咖啡廳。
話說那麵包,結果寫著寫著時間就到了。後來想說可以分一顆給泥糕,結果等著等著就被放鴿子了。一句道歉也沒有,看著點了個讚就沒消息的對話,冷掉的鹽麵包是那樣的無味,令人不知該對木村還是對時間失望。
儘管不是聽團仔,也不是古著文青,下北澤在我心中依然是我十分喜愛的地方。
從屬性上區分,下北澤大概是我有點害怕的那種性格。帶點自由奔放,個性到有些古怪的次文化潮流,在摸索東京半年後大概可以理解小波奇說走在下北的街上的那種感覺。但對下北的印象實在太好了。從孤獨搖滾到もしもし下北沢,只拿取自己想要的部分,下北澤構築了一個對我而言由純然休閒建立的理想國。
從新宿可以直達,已經幾度造訪這個地方,而這次的目的是為了接下來的合宿,撈一個可以用的二手裝備。幾次逛街的經驗使得可以鎖定大概哪個店家,很快地就入手了二手包包(而機能服飾依然屬於看不懂的範圍),接下來就是選咖啡時間。上一次循著google地圖最高分,但是個沒什麼特色的店,這次決定看到哪間順眼就登門。
或許是咖啡喝多了,結果是意料之外的抹茶店。本身並不特愛抹茶,而抹茶本身也表現一般,之所以留下了印象,是座位的位置。在清水模建築的二樓大落地窗前,看著下北其色各異的人們走過街頭,「阿,真是有活力的地方」,是這麼覺得的。
從新宿可以直達,已經幾度造訪這個地方,而這次的目的是為了接下來的合宿,撈一個可以用的二手裝備。幾次逛街的經驗使得可以鎖定大概哪個店家,很快地就入手了二手包包(而機能服飾依然屬於看不懂的範圍),接下來就是選咖啡時間。上一次循著google地圖最高分,但是個沒什麼特色的店,這次決定看到哪間順眼就登門。
或許是咖啡喝多了,結果是意料之外的抹茶店。本身並不特愛抹茶,而抹茶本身也表現一般,之所以留下了印象,是座位的位置。在清水模建築的二樓大落地窗前,看著下北其色各異的人們走過街頭,「阿,真是有活力的地方」,是這麼覺得的。
而晚餐想當然的是咖哩。下北的咖哩吃了四家目前還沒踩過雷,只有46ma開了聖地濾鏡所以有些下修。原本想著去46ma吃個咖哩喝個酒,順便把沒寫完的部分補完,但街上的風實在凍人,46ma裡面看起來又已經有兩個和店長聊的嗨的女性,不像是可以寫東西的場合。所以飄到了不遠處的ポニピカリ,诶,也不錯吃。
-神樂坂:離家近的山坡上
神樂坂距離早稻田只有一站的距離,但比起有山手線的高田馬場,神樂坂往往都是在地下不知不覺的經過。在還有腳踏車的時候為了到上野曾經騎車經過,那險峻的高低差使得自此之後每次騎車都繞道而行。
直到在某次日文課的報告,聽同學報告的神樂坂,似乎也是個有著有趣的店的地方。調動經過的記憶,確實有幾家想停下來看看的店,但總想著未來有機會,就一路拖到了今天。
直到在某次日文課的報告,聽同學報告的神樂坂,似乎也是個有著有趣的店的地方。調動經過的記憶,確實有幾家想停下來看看的店,但總想著未來有機會,就一路拖到了今天。
在早稻田與神樂坂之間,有一間AKHA AMA CAFE,屬於走走路可以到的距離。是拉美地區的豆子,店內的裝修與Iki有些相似,在天氣好的時候,陽台區座位有著不少西方面孔。對這家咖啡廳有著不知為何的好印象,明明不提供wifi就應該除名了...
回到神樂坂,擺上行人徒步區後,與三茶有些相似,不過街區更小了些,可以順著早稻田通一路逛完。原本期待的雜貨店給人的感覺有點像駁二的棧二庫,取向跟我的興趣有些不太一樣。書店複合咖啡廳就達到了預期。當初看到報告後查了一下,發現雜貨店對面就是一家book cafe,還是WEEKENDERS COFFEE。書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吧檯的桌面偏小,但對於今天是來寫信的自己,卻意外地剛好。
走回家的路上,聽菜頭的建議到了一間食堂,點了特大的豚汁定食,看著那滿出來的白飯,日本有時候會在奇怪的地方把份量加到嚇到。
無論如何,飽餐一頓後回家了。
石子與羽男:這種事能告嗎?這日劇裡,異常關注餐桌上的超大份量的食物,不禁懷疑這是我眼裏的日本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