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的合宿
和單車社的人去伊豆諸島合宿了。
-
我在單車社是個很奇特的存在。
因為只待一年又不熟悉校園運作,大部分的社務討論都不會找上門,甚至連學生證都刷不進社辦;但比起已經退役的OBOG,卻又還是被算在僅僅三人的活躍社員。一直的運作都是社長問周末有沒有空,然後就被抓去山上爬來爬去。總體強度跟台大單車社後期訓練差不多,用電車省去了平路,換來的全是爬坡。沒有長長的隊伍,所以自己身為體力最差的傢伙可以看的一清二楚,有趣的是,自己居然沒有為此而恥,就這樣接受了需要被幫助的立場。
合宿討論時並沒有出甚麼力氣。
雖然被傳喚的會議都有到場,但聽著不熟悉的地名和標準溝通速度的日文,沒有辦法理解到可以加入討論的程度。能做的只有在最後決議時的「同意不同意」。題外話,這個會議的決定也是十分拖沓,原本以為幾個小時能解決的事情,提案、沉默、小小的討論,感覺許多東西沒有事先準備,或缺少某種程度的主持與推進議程的動力。為什麼敢這麼說?因為當大雪把原本的四國行強行改地點後,花了不到一個早上就決定了行程,甚至不用實體開會。
與之而來的是,這次的合宿中,我完全成為了只聽領隊說什麼是什麼的人,只大概知道下一個目的地是什麼地方,導航全靠車隊夾著走。大概就是這種時候,會特別害怕下一次爬坡,因為不知道路還有多長,更不知道爬完這座是不是還有更多。Shot by: Matsumoto
-
被大風延期一天後,著裝完的夜裡,拉著單車袋轉了三次的地鐵,看著漸漸駛離的東京灣,有種遠足的興奮感。
-
抵達神津島已經是10點的事情。一邊組裝著車子一邊看著船慢慢地駛離。合宿正式開始的感覺。
風向不錯,船選的登陸港離露營地只有幾百公尺。
但風力有點太強,自立帳趴搭趴搭的被吹起,努力地找樹枝打地樁,結果晚上在睡袋依然得聽著外帳打在頭上。
翻過山脈到了村莊,海邊的食堂小小的,有不少的當地人與釣客,吃著東京要兩倍價格的金目鯛,風沙雖大但太陽依舊高照,不錯的滋味。
但緊接著的登山就不是那麼好受了。用單車拉到了六合目的高度,然後撿了路邊的木棍充當拐杖,在強風吹拂下登上天上山。天上山從海拔來說只是個500餘尺的小山,但在一個18平方公里的小島上,視野開闊的比任何獨立峰都還無阻。火山口內雖然風速稍減,但也因此長滿矮藤植物,循著些山頂的景點,踩著不切實際的白沙,在帽子被風吹掉前下山。
一路滑行到赤崎其實已經所剩不多體力。
吹著風下流著汗,各種感冒的前兆漸漸地飄出來,明明才第一天卻有歷經滄桑的感覺。海浪聲隆隆,第一次知道海水的衝擊可以打出這麼大的聲音。 回程路上的溫泉有補一些血,但翻山回營地的過程又扣了一些。
-
這樣相比下來,新島的行程顯得楽々。
新島是狹長的島嶼,南北兩個山頭夾著山谷的村落,因此從港口到營地不用那樣翻山越嶺。大概是昨天的體力被削的太多,紮營完後只是沿著海岸線的半觀光,原本登山的路程被社長砍掉了,英明。
在離港前則是社長再次發揮冒險心態,鑽到了一個廢棄隧道裡連個燈也沒帶,圖什麼呢?
-
-
又是幾個小時的船,到了大島。
迎面而來的天氣是冰霜,想回家的心情都有了。
大島如其名,是這次跳島行程裡面最大的島。除此之外,從港口到營地短短20餘公里卻上上下下累積了500多爬升。途中摸去了裏沙漠,黑黑的沙子,西下的太陽,想到今晚還不能洗澡,在摸黑的下坡路也走得那麼痛苦。
意外的是,或許是漸漸習慣的緣故,這夜居然是睡得最好的一次。
起來後第一次把早餐熱了一下,暖暖的味噌湯。下午兩點的船,為了按時抵達再次把登山道給拔除後,餘裕的時間使得路程充滿即將結束的悠閒氣息。有大斷層,有富士山,有在食堂吃完定食後的隨意散步,連在渡船頭買的牛奶冰淇淋都顯得美味。
意外的是,或許是漸漸習慣的緣故,這夜居然是睡得最好的一次。
起來後第一次把早餐熱了一下,暖暖的味噌湯。下午兩點的船,為了按時抵達再次把登山道給拔除後,餘裕的時間使得路程充滿即將結束的悠閒氣息。有大斷層,有富士山,有在食堂吃完定食後的隨意散步,連在渡船頭買的牛奶冰淇淋都顯得美味。
連休的假日,列島中最有名的島,船滿滿的駛離大島,成為旅程的尾聲。
-
這次合宿總是讓我想起救國團的行程。
高強度的體力運動,不是很完整的休息;因為不知道行程安排所以只能乖乖聽指令這點,在軟性上成為了一個樣子。在騎到撞牆(hit the wall)的時候真的會想能不能鬼切回家,或至少撈個旅館來好好休息,想著自己到底在幹嘛。自己喜歡的騎行模式是平地的長距離,有種結合旅行與相對簡易的達成感,但這次的合宿沒有開車表,不知道路線,成就感沒有被數字化後就只能看著山上的風景,告訴自己"很努力了呢",卻同時被風吹的頭痛。到頭來,沒有像環島一樣抓住幾個高光時刻,反而像走了一次苦行僧的路。成長嗎?並不是很確定,反倒比較像某種驗收,看看自己的體力與精神力訓練到什麼程度了。
高強度的體力運動,不是很完整的休息;因為不知道行程安排所以只能乖乖聽指令這點,在軟性上成為了一個樣子。在騎到撞牆(hit the wall)的時候真的會想能不能鬼切回家,或至少撈個旅館來好好休息,想著自己到底在幹嘛。自己喜歡的騎行模式是平地的長距離,有種結合旅行與相對簡易的達成感,但這次的合宿沒有開車表,不知道路線,成就感沒有被數字化後就只能看著山上的風景,告訴自己"很努力了呢",卻同時被風吹的頭痛。到頭來,沒有像環島一樣抓住幾個高光時刻,反而像走了一次苦行僧的路。成長嗎?並不是很確定,反倒比較像某種驗收,看看自己的體力與精神力訓練到什麼程度了。
話說依然不明白為什麼要堅持露營和炊飯,每次從帳篷起床都覺得好像回血不完全;要背著食材和睡袋的負重又讓體力耗損更嚴重,飯錢上也沒有比較便宜,煮的食物也被小小的登山爐侷限住。最後一天真的是在負面狀態疊加下走完路程。這樣一想,多背一頂帳篷的社長真的是怪物體力阿。
無論如何,這次合宿真的受了他們很多關照,感恩。
越來越搶眼的的相片和合宜無贅詞的文章,看著看著甚是舒心,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近日日本的氣候令人憂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