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雜筆:時而孤僻,時而孤單/焦慮的淡化是放生還是釋懷?

圖片
      這周沒有撞上特別大的主題(或說已經寫完了?),但堆積了些有點意思的東西,都小小的(其實也不小,但不想寫太長),所以一次上吧! -     首先是一點本周我在聽: 落書きのような     其實不太算本周,已經有點過期了,但繼續放下去估計就出不來了。 -     雖然好像說過,來日本想試看看當個E人,但其實這個想法的當下依然覺得自己會繼續過著ひとりぼっち的生活。大學朋友說一個人到國外留學應該會很孤單,記得那時候的回答是自己是一個人也能樂著過日子的人。結果在某些時刻,依然會想要拉上些人。     上週與富士山團在天城山的稜線上縱走訓練,對比的經驗是一個人在飯能 アルプス的遊走。有點類似團騎與獨騎,都在對話,只是與自己或與他人。實際上則面對著自由與共識決的對比,說是這樣,但已經習慣成為排行程的那個人(不能掌握行程反而不習慣,嗎?)。但依然有決策被分散的好處,相對一個人跟月色賽跑來,一群人在山裡趕路果然還是比較好受,至少有人一起打氣(看到別人在慌自己反而比較容易冷靜,嗯?)。好的旅伴可以留下與獨旅不一樣的記憶點,看 ざつ旅 說獨旅的盡頭是想到朋友,下意識地反駁了,但後來想想,好像也是這麼一回事。     那個被問到的水族館限動也是這麼回事。     背景是自己確實把「跟人去水族館」放在日本留學前的小小願望清單中,畢竟動漫中那麼多水族館約會橋段,感覺就跟夏日祭典與煙火大會一樣屬於該有的日式浪漫。但倒也沒有特別要找女生單獨去的意思(白銀會長都跟石上開心玩去了,有什麼不可)。只是這一放,就跟吉祥寺的獨木舟一樣,放到了不知何年何月才會完成。原本鐵了心把名古屋港水族館放進了獨旅行程,想說反正這就是我,結果意外說服來日的朋友一起去水族館了。所以有沒有宣示的效力?還真的可能有,但更多的應該是願望清單的小勾勾。     至於萬博就真的是看了小尾巴獨訪的抱怨(以及對比遇到joman後的開心樣子),然後規劃到要瘋掉,覺得有人陪我一起瘋掉比較好。     但好像沒有人。 -     上週大專生計畫們公布了。     作為一個前陣子丟RA全部落空的傢伙來說,應該正...

權力不對等的吵架只是種被罵

圖片
 「阿靠,你是不會好好講喔,害我試那麼多次。」 來自: 對待他人的方式是不是單純建築於我們的猜想? 2024.07.29 周記寫多了發現總是圍繞著某些主題打轉,但又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     首先是點本周我在聽: 汐れいら / 味噌汁とバター     本季日常三巨頭的其中一筆ED,躺在撥放清單一陣日子了,沒想到越聽越上頭。 -     簡單來說,這周的日文主題課被老師罵了。     只是在我的視角來看,更像是他自顧自的生氣,又自顧自地放棄。     從我對這堂課的印象開始談起好了。     是關於anime的discussion的課程,開學前算是挺期待的。畢竟原本上學期就想選,只是礙於難度,想說等程度練好一點再來試看看。第一堂課的說明強調這堂課在「討論」,不是「老師教你關於動漫的東西」。是接受的,畢竟難得有機會和其他宅宅討論。可惜地點可能在主題分組的時候,迫於(其實也沒人逼我)人情壓力到了聲優組,但其實對聲優沒什麼研究。要是那時候多點勇氣,去自己比較有興趣的主題,大概就沒現在那麼多有的沒的了吧。     因此,自己在組裡面其實也沒像在一般的課裡那樣認真。在群組討論主題時就已經表明自己對這個主題沒那麼熟,可能需要大家多擔待。獲得同意後就當作可以工作減量的訊號,只做自己負責的部分。說是這樣,也還是比真正划水的人多了超過及格線的輸出。     也因此,當草稿被老師給了許多"意見",組長等主力輸出開始抱怨老師的時候,還沒有很深的共感。但或許,這些抱怨已經潛在的影響了些我的印象。終於,老師的大刀終於改到我負責的部分,給了些意見叫我回去改,但其實並不是很清楚他想表達的意思——應該說,每次的意見其實都沒聽懂的5成,但總想著反正不是我的部分就先算了。在懷疑著是不是自己日文太爛的同時,微調了講稿。沒有大改,因為照組裡之前的經驗,改了還會再改,所以想著不變應萬變。在這期間,反映給了組裡幾次,開了幾次的會,但大家也都沒甚麼頭緒。     大概就是這樣吧,讓老師覺得怎麼講了都不改。也或許是因為組裡大部分講中文(說實話,都上日文課了,個人也認為用日文溝通比較好,但就變成這樣了),儘管對外還是用著破破的...

我可以更有自信嗎?

圖片
      從三浦半島騎車回來,溫熱的酒,曬傷微微發燙的皮膚,有點累又有點放鬆的身體。     首先是本周我在聽: HALVES - 嫌々 Covered by 理芽 / RIM     每過一陣子就會突然出現中毒歌曲,決定順著週記記錄下來。希望我下次會記得要繼續。 -     應該是某次和菸酒生們的聊天,老樣子的關於謝的感情觀(與扭曲)以及一些相關的東西。大概就是這個語境下,有時候會被說「你其實條件不差」 「你可以更有自信一點」。     照這樣說應該算兩個命題?嘛。     對於所謂「條件」是迷茫的。大概來自幼時教育的某個方針,說著「想受歡迎就要充實自己!」而某種程度上是相信的,因為這樣就可以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同時宣稱:「阿反正這個點數會順便拉起來啦」然後繼續逃避。但條件的代換率不是絕對的。其實不覺得自己「條件」差,但問題是"對於什麼"的條件。我有技術上需要比較高分數才能拿到的學位,但不代表我把這張證書丟到哪間公司都能橫掃offer,same token,就算我對現在的生活與持有的事物感到滿足,也沒意味著人就會自己被吸引過來。     所以,「 我可以更有自信嗎?」一直以來不喜歡把話說死,自信地宣告某個目標的追求。是賭徒論證的結論,也是害怕失敗的小雞,因此形成了對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自信,但對能否達成目標感到不安。最終的實際動作大概是「能不能不確定,但會努力看看」,意外地覺得這樣的方針挺適合的。 -     所以怎麼突然講了一堆概論?因為最近終於感覺這個方針終於擴展應用到社交與相關的自信了,可喜可賀。     一直以來認為旁人眼中的自己,大概是沒甚麼吸引力的傢伙。自認"有料",但在社交上也只會產生某種如工作般的交集(回頭望向從系學會到學生會的公事公辦)。而在面對自己認為"高一階"的人,也會覺得這些東西他應該看不起。所以形成了某種防衛機制,門沒鎖,您可以自己開,但我不認為裡面有什麼有趣的東西。     也因此,沒什麼勇氣敲別人的門,因為好像沒有適合的伴手禮。     或許是燙了個頭髮在潛意識上覺得自己"有吸引力了",也或許是菸酒生們的雞...

已經不是個滿分的小孩

圖片
 「在學輔專員的建議下,盡量每天畫一些畫」(2024.03.10)     當時他的建議,其實是不管有沒有畫完,畫一點,也留一點給自己接受失敗的空間。      結果到頭來,草稿本裡只有完整的畫,以及苗頭不對就直接被抹去的痕跡。 -     是個很脆弱的人,有一點被否定的感覺,就會畏畏縮縮的。     上週花了一個周末,準備了一個自己還蠻滿意的報告。少數認為自己選得不錯的選題;意外順利地挖到了足夠的文獻;順著讀著建立了不錯的理論架構。除了字數看起來爆了些,剩下的都看起來那麼完美。     結果是 novice到expert的4等第評分裡大多拿了apprentice,以絕對成績來看算倒數第二。     在不知道評分分布的情況下自顧自悲觀其實蠻蠢的,但打開文件的落差還是令人灰心。從課程結構與報告要求預期是個蠻簡易的報告,但就是這樣自滿的落差導致自我懷疑。當自己特別有自信,某種程度內化成自己標籤的東西被否定,尤其是來自這個標籤有權威的來源的否定的時候,會有種崩塌的感覺。     其實準備這些東西一直都有些完美主義。     準備考試的場合是把所有範圍都讀一次,讀兩次,讀到所有時間分配完;準備報告的狀態是一直在構思題目拖時間,在擬草稿拖時間,在想哪裡要加哪裡要放的過程逐漸把耐心磨成0。周末爬了一天山,本來今天應該是寫報告的日子,但先是到處摸點,慢慢寫其他進度,準備TRPG,玩遊戲。死活就是不願意開始構思本該在上周間就開始想的報告。     從這個角度來講,自己真是個混蛋。 -     話說回來,其實好像也早就沒那麼在意滿分了。     日文課的小考24分,從來沒有拿過20以上的分數。其實有12分的單字題不該錯的,但已經不像讀池田老師小考那樣讀到幾乎把課本背起來,好像已經接受自己這樣的表現就是差不多了。已經不像國中那樣,成就感來源於持續的勝利、贏過他人的某種衛冕。或許是早就知道在這裡我拿不了第一(b.g. 留日學生裡我日文絕對稱不上最好的那群人),又或許是在現在的生活步調裡調和後覺得這就是我足夠努力的樣子,所以當Tony說小考拿20分其實算高...

來日

圖片
      標題取自最近學到的單字。 らいにち 【来日】 《名・ス自》 外国人が日本にやって来ること。 - 這周是朋友訪日的日子。不是之前說好的朋友,也不是放鳥我規畫的朋友,而是在啟程前三天敲我問在不在東京的高一同學。     算一算,這也是連續兩周有人來拜訪了,真是幸福呢。上個學期巴不得找人來日本一起玩耍,但到了這個這個時刻,一個幾乎沒安排行程就來,橫跨兩個周末的大好機會,卻反而有種「差不多了」的感覺。每次想到有朋友要來,除了想可以去哪裡玩,第一件想到的總是關於蹭免稅,與之相對的是當好地陪的合理化等價交換,所以總搞得有點像對價的出遊,帶有某種虧欠感。不過打實在的,其實也不是物慾這麼強的人,就算會看看哪些東西可以等免稅來蹭,但也不見得到最後真的買下手。人生需要的東西確實沒那麼多,但因此無法判斷哪些慾望是可以保留好像也是哪裡不對。     說遠了。     總之在王哥拜訪的這幾天,大概就是購物與觀景的行程。新宿、原宿,觀景台;銀座、LOFT,東京鐵塔。某種程度上,對東京的印象已經逐漸和當初對台北一樣,從帶有某種濾鏡,到逐漸成為居住在這座城市的人的視角,愈來愈懶得動身去一些已經去過的地方。或許旅行的氣息已經被期中報告給驅散,看個王哥這幾天在東京拍的照片,一些日常的街景,斑馬線上的上班族,街燈。有些想起初來乍到的時候,那個什麼體驗都新鮮的時候,現在的我或許已經很少會拿起鏡頭,對準我過去認為特別美好的事物。     不過依然有些新的體驗。離自己家不算太遠的地方,有時反而會想著有空就能去而漸漸飄過,需要一個契機去觸發。銀座的奧野ビル是個有趣的地方,有老式的電梯與滿滿的藝廊;跟著帶著R5的王哥去麻布台拍東京鐵塔,也算是學到不少東西。     周末雖然沒有安排,但報告的壓力與"周間已經玩了不少"的心情下,居然拒絕了難得組團自駕的機會。有沒有覺得可惜?可能稍微有些,畢竟人家難得來日本,而自己技術上也有空。但有沒有後悔?到也沒有特別感受,好像自己能做得差不多就是這樣,而能玩的也差不多該回來寫東西了。      話說,好久沒被人說「太捲了吧」了呢。      雖然依然在自己的舒適範圍就是了(焦慮的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