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常軌卻開心不起來
開學進入第三周,教務處終於願意把我的交換學分抵免出來了。 結果除了必修半門得繼續修以外全數通過,可喜可賀,這樣我也是9學分的大四生了(到底是不是在讀大學(?)。要是能早個一周出來讓我不要用停休的就再好不過了。 - 本周我在聽其實蠻重複的,還沒列過的應該是: マジック・メイド 。是早上通學時會聽的那種曲子。 - 同開,第三周的日子也大概穩定了,之前排周表的習慣也回來了。開了許多旁聽與讀書會,但課外的loading依然壓在低水位(是不是種怠惰呢?)說是這樣,必修的文本與小組討論還是有乖乖地進行著。 但讀GRE的日子,無論如何,完全沒有過去那種充實的感覺。 成就感或許是一種,或許等哪一天刷題刷到正確率高高的還是能心情高高的。那種煩躁感似乎來自於, 總有種為了讀而讀的感覺。義務教育與國教的階段沒什麼在懷疑自己學習的內容,總之就是鴨子,飼料來了就張口吃下去,並堅信哪天上了學術的殿堂這些知識將成為基石(儘管看來不是這麼回事,現在已經成為小時候看百萬小學堂時看不起的大人而依然好好活著)。讀托福時至少相信自己的英文正在提升著,也確實提升著。但GRE,每天背著生活中不知道何時會出現的單字,不知道文組還用不用的到的Quantative。到這裡完全相信朱大哥(經濟學教授)說學歷就是求個一紙文憑,只是市場無法辨別能力所以給受雇方一個成本來測試誰可以存活,壓根沒在提升什麼生產力能力。每次在背單字的時候就在想著英語霸權,那些英語母語者考GRE如果是要測試邏輯,幹嘛沒事拿艱難字彙大辭典折磨亞洲人。如果GRE考得高到底能證明什麼?邏輯很好嗎?還是很會背單字?總之我是還沒看出這測試跟研究能力的正相關到底在哪裡(反正ETS肯定 搞了一堆研究證明有這回事,巴拉巴拉)。但為什麼還要每天丟好幾小時在這裡?因為研究所要看阿ちくしょう。這大概就是我和體制協商的結果吧,每次都大聲嚷嚷結果還是默默撿起。 於是,最近的心情總有種人造的躁鬱。 單字背不起來就好想把自己摺一半,隔天能recall就又感覺自己好了不起一定甚麼都可以。然後刷題又看不懂了又再對折回去。到平日要上課前就覺得好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