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4的文章

旅行的尾聲:與家人 / 一個人

圖片
    這篇文寫作尾聲,其實是從旅遊切換到生活,一種心態上的交代。 -與家人     湘南的空氣是夏日最後的灼熱,刺痛,卻又有種不捨。走在黃說一定要走的稲村ケ崎,夕陽漸漸落。                  父說這大概是最後一次家族出國旅遊,交給我安排。     大概在很小的時候,還會和家人一起爬山的時候,模糊的印象中好像曾有一句:「珍惜這個時候,以後都只會和朋友玩了,和家人出來玩的機會只會愈來愈少。」對於當時對於旅遊的唯一定義是跟家人出去玩的自己而言,大概是難以想像的。難以想像自己會成為安排家族旅遊的人,更難以想像現在的自己,居然已經不確定家人會想去哪些地方。    打開熟悉的Google Docs. 準備安排,卻是那樣地不熟悉。混雜了一點宜蘭行時的顧慮;參雜著可以不用花自己錢的貪心;面對的是不同 ——與記憶中不同——的旅伴。孩時不願逗留的自然景致?但或現在父母已經沒有體力走跳山林;平時需要花不少預算才能逛的各式展覽?確實這麼做了,但以自己逛博物館的習性,坐在一旁乾等的家人,愈發的覺得是不是該自己來就好。本著一貫的性格,塞滿自己想去的地方。被問行程時的煩躁依舊,但卻多了一絲憂愁,好像自己應該更珍惜一點,是不是該多一點互動?在孩提時代般的任性安排之間,是不是該多顧慮些 什麼 ?但在這樣提問自己的時刻,卻也愈發的覺得自己並做不到這些。     這樣說來,每當認為自己選擇自己先於家人之後,總會有種後悔感。     但回到那個當下,如果無法追隨自己的意志,總會有種煩躁感。     或許是「 最後一次」這個重量所大來的壓力,又或許是小時候「只會愈來愈少」這樣的負面連結,回想著所謂最後的旅程,總是會有某種程度的後悔,覺得自己好像能多做點或多考量點 什麼 。      但或許,這就是現階段的自己能夠做的。畢竟是 最後 ,大概是一定會帶有些後悔的。 2024.09.05 江之島 -一個人     租屋處像個密封的罐子,把人的思緒緊緊的鎖在四疊半的惆悵之間,空氣中的水分,讓人像溺水一般發不出聲音。...

在自己的時區旅行:九州 JP.004

圖片
 夜中渡過對馬海峽,便是九州。 -     儘管自認為已經習慣大通鋪的寢室,但在簡易的床墊上比鄰而居,還是會時不時被隔壁,或自己的翻身驚醒,然後小心翼翼地確認自己有沒有打到其他人。已經沒辦法像小時候那樣,完全不管會不會影響到他人而一覺到天明。     靠港後重新連上網路,大學朋友圈的訊息跳出來「賴要周遊列國了」,於是隨手拍了一張照片。     「 到福岡了。 」 - 港口,但不同的空氣      所謂的港,與海岸不同,是人造的、帶有目的性的,他被從海與陸的交界中雕琢而出,留下印記。漸漸長大後,心中對高雄港的印象大概也是這樣的轉變,認為他是人造的,熟悉,卻也是遙遠的。港口堆高的是,混雜鹹味與鐵鏽的貨櫃,同時,駁二粉刷了帶有年輕氣息的倉庫,撐開白色陽傘。港的意象是那樣的割裂,卻也在概念上並存著。           世間所有港口大概都是這樣的印象。      安頓好行李,就緊接著列車到門司。     門司港懷舊,是日本觀光宣傳賦予的名稱,作為大正時期的三大港,比起歷史感,那種略為泛黃的記帳簿般的懷舊感,確實比較貼近這裡的味道。      陽光照射的方式,淡淡的海水味道,洪形容這裡是駁二那樣的地方。有些相似,也有些不同。同樣帶有文青的氣息,但或許是周間的緣故,人的活動並不如想像的多,磚紅的建築裡佈置著相應的各式展出,但比起印象中帶有熱氣的駁二,這裡更加靜了一些——舊門司稅關、大阪商船、帶有圖書室的大連友好紀念館……一貫的黑瓦紅磚大正浪漫,每個館舍又存有不同內容。門司,或說者個關門,就像是個無圍牆博物館群,漫步其間,不時看見懷舊風格的建築,就有不小機率是另個小小的展場。循這這樣的路徑,從門司盪到下關,踏進意料之外的舊英國領事館與秋田商會,文宣中透漏近期大大小小的活動,從館長帶領的文化散策到區民的書信會,溫暖的藝文氣息穿梭在海峽之間。       原本計畫來北九州的最大動機 日清和談紀念館,則在比想像中更加昏暗而冷清的場所就是了。     為了看壇之浦古戰場,一路走到了關門地下通道。...

在自己的時區旅行:陽光、咖啡,與釜山 KR.002

圖片
      沒乾的衣服、錯過的火車,從人們尚未甦醒的明洞離開首爾。 -     KTX是韓國的高鐵,從首爾到釜山的時間和從台北到高雄的時間差不多,票價也差不多。原本還想著能搭夜巴省錢又省住宿,但想想自己在台灣都愈來愈少搭客運了,反到好像也沒有這樣的必要了。     在前一晚待到隔夜清晨時,就對隔天的缺席有了大致的預感。儘管鬧鐘依然準時地響起,也確實拖著沒有汲取足夠睡眠的身體整理凌亂的行囊,但在想要貪心的吃難得的有附設早餐區的那刻,其實心中就在想著「真不想要趕這班車」。一些到訪之後才知道卻來不及造訪的地方,與即將一個人踏上旅途——尤其是知道其他人都還待在首爾——的那種稍稍的寂寞,交織成還不想離開首爾這樣心中的小小任性。大概是與台灣高鐵的印象重疊了吧,如果是飛機就會覺得趕不上將會天崩地裂,錯過高鐵卻好像逐漸日常。所以在沒有先查詢換票流程,甚至在起初訂票時早已沒有更晚班次的空位下,依然不焦慮地抵達車站,也真的換到了票(儘管在本質上,多出來的時間並沒有辦法再去哪裡晃晃,換票換到的只是多拿幾片土司的時間罷)。     沒有閘門也沒有驗票,迷迷糊糊地坐上了列車,在火車的搖晃之中,離開首爾。 -B612的冒險     陽光灑落車站的玻璃帷幕,「這裡是釜山」。     用著不熟悉的Naver Map — —去韓國要用這個,他們說——在車道間游移找尋正確方向的公車站,搖搖晃晃,除了第一眼看到甘川洞的驚呼,乘客的尖叫聲更多的是在公車壓過一個個山壁蜿蜒時的離心旋轉。從公車站走出來,不出幾步路就可以到達規畫步道的入口,一旁的旅客中心前有位穿著志工背心的國中妹妹向路過旅客打著招呼,牆上用各種語言寫著「在地社區經營」「guide map 2000 won」,一邊想著這裡的社區營造果然很厲害,連附近的學校都能融入,但也在另一面想著大概是只有觀光客才會買的東西。然後不出幾分鐘,走到小博物館前,看到門口的集章亭,便跑回去買了那張地圖。「當作支持社區營造的入場費」,當時是這麼想的。(題外話,當時蒐集完印章的地圖還躺在租屋處,菜頭有興趣的話可以來拿(?)     買那張地圖是我意料之外相當正確的選擇。     地圖上畫了三條路線,分別對應...

在自己的時區旅行:走過首爾 KR.002

圖片
      在地鐵站與搭上與其他成員不同的方向,我的旅行正式開始了。 -     韓國作為一個旅行的目的地,其實並沒有特別吸引我的目光。alpha舉辦在首爾,給了自己去首爾的理由;在構想從韓國去日本的可能性中,洪提到了有船可以從釜山到九州,所以到了釜山;因為國際讀書會的朋友在九州,所以搭船最後勝過了飛機。     因此,這是一個表面上聽起來很瘋狂,執行起來有些數位游牧味道的旅程。      在會議結束後的首爾逗留一晚,抓著早早的高鐵位移釜山,打滾兩天乘著夜晚的船到福岡,最後用國內線的飛機去往東京。若不是 芙莉蓮的音樂會已經給定時間,自己大概會用更悠閒的步調慢慢移動(當然,沒有音樂會的話自己大概不會那麼早出現在日本)。每次講這個計畫,周圍的人總是會覺得自己瘋了,而自己享受著這種被別人當作瘋子的經歷已經是上次環島的旅程(笑)。      平心而論,撇除掉自己需要帶著交換的家當,這並不是一個難以攻克的旅途,雖然有想過是不是該找個旅伴,但想想身邊大概也沒有人會跟自己一樣享受當個克難背包客(有的話請告訴我,我下次一定抓你)。於是,是個老樣子的一個人的旅程,但其中依然充滿著不少與人的故事,以及令自己感到愉快的各種小細節。      這是一個會有點長,但我覺得有意思的旅程,希望能傳達給閱讀這些的你們。 -     黃說,不追星不購物,去首爾真的不知道做什麼。    自己對首爾的印象,除了幼時家族旅遊及家人口中回憶碎片外,就是黃說的那句話。現代化下的都市總有種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氣味——無論繁華或腐朽——讓自己失去對另一座城市的好奇心。安排行程的時候,左看右看,挑了幾個Google地圖自己跳出來的景點隨意地丟進菜單,景福宮、國立博物館……基本不脫以往的調性,但沒估計到的是alpha的行程中就有這些。之所以如此隨意,其實早就把alpha最後一天在首爾的逗留給空了下來,因為感覺會有什麼結束後的酒局,從結果論而言是自己想多了。下午慢悠悠地晃到旅店,到歷史博物館把沒有看完的展補完(然後依然沒有看完),轉眼就到了晚餐時間,左探頭右探頭,想起alpha的學長提過他們一樣在明洞,於是決定打個電話試試運氣…...

西裝是我們的謊言

for week 8/12-8/16  洪說,alpha 是太過elite的活動。 -      其實在大一就曾經聽聞alpha的存在,聽到要出國開研討會,就覺得是自己憧憬但卻遙遠的存在。但當申請完交換,飛機漸漸退去旅行的符碼成為一種交通工具,「出國」、「英文」這些洋墨水的單字不再那麼閃閃發光。申請alpha,其實在自己心中也只是暑假行程的下位替代。     要說自己沒有期待,那還是有些騙人,只不過這樣的期待是一直被修正的。最初的最初,大概就和洪說的一樣,抱持著「第一次進入elite的世界」這樣的好奇心去申請的;當Eason說著alpha行政效率的不足,漸漸地體會到這個地方並不是那麼體制化的組織;而當開始著手準備報告內容,從一開始的開會討論方針,到後面各自準備session,逐漸發現自己需要負責的loading居然只有一篇大概10分鐘的報告,還只是簡單講講台灣歷史。於是認為這裡或許和國際讀書會一樣,「讀書會」、"conference"只是招牌,國際交流才是真正的意圖,並不需要特別在意報告的內容。心中小小的期待轉變成,能夠和不同國家的大學生討論議題,類似於工作坊這樣的想像,畢竟在人社營之後,自己對小組討論一直有過分美好的濾鏡,這樣的期待對我來說已經足夠。     但很可惜的,從結論上而言,自己並沒有感受到學術經驗上怎麼樣的收穫。     或許是歷史組的命題本來就實在太過廣闊,又或是去年的吵架經驗使然,報告中總是些事實性的陳述,期待已久的QA session,自己居然問不出甚麼有意義的問題。組內絕大多數都是學政治科學,唯一一位歷史博士生也早早退席,於是討論的方向總是"太過政治",沒有受過歷史學專業的我們,想要在這個框架下做出counterarguemnet也顯得侷促。就連最後的final presentation,原本照分工大概是我要負責的項目,副社卻在半夜跳出來說自己好像沒什麼功勞,臨時成為了speaker,也確定了自己在這場研討會中的學術力輸出≒0。於是乎,可能是我的英文或記憶力太爛,但沒有什麼重大的論點或交流留在我的腦袋中,而我也從第二場session 後就放棄作筆記了。     對於一個配有學術的活動,卻沒有教授之類學者職的角色在活動中,是有些失...